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据史记记载,启贤明且得人心,禹去世后,虽然将联盟首领之位禅让给伯益,可因伯益的根基较浅,并没有得到各诸侯的支持,各诸侯纷纷离开了伯益而去投奔启,并说道“启是我们君主禹的儿子啊。”因此启即位,史称夏后启。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启的帝位并不是禹传给启的,而是启与伯益展开了帝位的争夺,最终启获胜,他也就成为了部落联盟的新一任首领。
一、世袭制为何代替了禅让制
原因一:生产力的发展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禹在位时期,生产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区别于之前的部落联盟,因生产力的底下,粮食衣物等一切生活物品都相当的匮乏。很少有剩余。
而在生产力发展起来后,这些东西便逐渐有了剩余,尤其是极为重要的粮食。这些剩余的粮食等物资,不可避免的集中在掌权者的手中。掌握了这些物资,也就为其将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根本原因)
原因二:人性的角度来看,这是历史的必然
人是自利的动物,或言之,所有的动物都是自利的,这是生物的本性。诚然,人也有无私的一面。但显然无私的人终究是少数。在看到了部落联盟的权力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抵抗得住权力的诱惑。显然,让所有统治者都像尧舜禹一样,在年老后立非自己后代为继承人是不符合人性的。
原因三:民主力量的衰弱,独裁力量的增强
在尧召集四方部落之长议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部落联盟首领,还是要受到各部落之长的一定限制。而这一限制,随着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瓦解。
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从一开始的统筹指挥对外战争,到后来的有了对各部落之长生杀夺于的权力。随着独裁力量的增强,掌权者势必会排除异己,维护掌权者自身的统治。而世袭制,能很好的保证自己以及自己所在势力的利益。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也就势在必行。
二、尧舜禹是否真的没有私心?
史记对尧舜禹禅让记载的很是详尽,值得玩味的一点是,在记述尧舜禹三人禅让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他们的儿子,即丹朱、商均和启。
关于丹朱、商均为何不能继承父亲尧和舜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史记中记载了相同的理由——不肖。
且不说这二人是否真的不肖,尧、舜二人各自并非只有丹朱、商均这一个儿子。如果丹朱、商均真的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为何不从其他儿子中选?史书上没有提,只是说尧、舜鉴于自己的儿子不成器,希望各部落之长推选贤能的人作为下一任的部落联盟首领。
而且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另外一点,尧、舜二人首先排除自己儿子接任,其实也说明将自己的儿子作为接班人,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常见的。甚至可以看出,在部落联盟首领领导下的各个小部落内部的接班人制度,极有可能就是父传子、子传孙这样的世袭制度。
既然当时世袭制已经存在,尧和舜为何仍坚持禅让?
答案很明显了,那就是——条件不足。
与上文提到的生产力、民主与独裁等问题类似。部落联盟首领与普通小部落首领不一样,小部落本就大多由亲缘关系所维系,其内部容易统一,因此其部落首领世袭并不会受到很大的阻力。而部落联盟则不同,内部派系复杂,在没有压倒众小部落联合起来的实力前,世袭制不会有生存的条件。各部落之长对部落联盟首领的限制,使得部落联盟首领无法承受自己势力被反对者联合打压甚至消灭的后果。各部落首领也不会允许自己这方民主力量被挑衅。因此,所谓的丹朱、商均不肖,可能是事实,但更有可能是尧、舜面对民主力量妥协的产物。
至于禹在位期间,部落联盟首领世袭的条件已经成熟,虽说禹提出禅让给伯益。可这也不过是没有扯下这层布而已。禹又何尝不知,根基浅的伯益不可能斗得过自己被各方诸侯支持的儿子启。伯益在禹治水期间就跟随禹,如若禹诚心想培养伯益,立其为接班人,伯益又怎会如此不堪。归根结底,禹是有私心的,其实尧、舜又何尝没有私心,只是条件不允许,时机不成熟而已。
启的即位,标志着从此以后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禅让制度也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在之后的华夏历史中,禅让制这一上古制度,除了被文人史家所谈论,也不过是在权臣篡位的时候,被拿出来粉饰一下,变成了掩盖篡位事实的遮羞布罢了。可历史大潮,却从不因个人而停止,无论是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如今不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了么?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