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封建宗法制度在西周统治初期有效地解决了王公贵族家族继承中的秩序和规则问题,影响中国后世三千年,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社会一直延续着周公设计的这套宗法制度,成为古代中国文化的主流。

西周时期,周公将社会上的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贵族,即天子、诸侯、大夫和士;二是平民;三是奴隶。而贵族和平民,尤其是贵族阶级,是需要进行爵位、财产方面的继承的,如何建立法定的秩序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宗法制度的设计就是非常有效的措施。

封建宗法制度包括父系制、一夫一妻多妾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三个方面。

(一)父系制

一个家族是以父亲为家长的,父亲是一个家族的核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家族中不管有几代,只要最长的祖父还在,后边的父亲、儿子、孙子一辈都是小辈,核心只能是那位祖父;二是不管父亲妻子之外还有几房妾,所有的孩子都随父姓,都是一个宗族。

(二)一夫一妻多妾制

原来一直有种说法,叫做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其实这种表述是不准确的。中国古代自西周开始一直实行的就是一夫一妻制,当时男子年满20岁、女子年满15岁要束发行成人礼,同时家长要在这一天为孩子取字,作为社交称谓。如果在这一天被双方父母定下婚姻关系,就称为“结发夫妻”。夫妻之间本是平等的关系,但后世却歧视妇女,奉行男尊女卑,导致了男女不平等。

但是,贵族家族的男子却可以在妻子之外再纳妾,没有数量限制。在那个时代,妾同男人不是夫妻关系,实际是主奴关系,由此,妻和妾也是不平等的关系,妾在家中没有地位,不能同妻平起平坐,只能是男人的生育工具和陪侍的奴仆。妾生了孩子,只能叫妻为妈妈,称呼生母则只能叫姨娘,这在《 红楼梦》中记述的很清楚。

(三)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就是妻生出的第一个儿子。

贵族家庭因为有妻有妾,可能会有一大堆儿子,便因为生母的身份和出生的长幼而具有了三种不同的标签:一是嫡长子;二是嫡次子,简称次子;三是庶子。

妻生的儿子叫嫡子,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以后所有的儿子都叫次子;而妾生的儿子叫做庶子。一个家庭中嫡长子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他可能比庶子晚出生。所以,我们有时看清代宫廷剧时能遇到皇长子不是皇太子的情况,就是因为有嫡庶之分的原因。

封建宗法制规定,嫡长子一系叫做大宗,可以世袭或继承父亲的一切,包括爵位、财产等等,其他次子和庶子都叫做小宗,只能继承一小部分财产。比如周天子的儿子,只有嫡长子,即太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他的儿子就只能封建做诸侯或在天子国内封建做大夫。

封建宗法制度在制度设计上是天衣无缝的,父系制和一夫一妻多妾制也能够维持男权社会的相对和谐,但问题就出在嫡长子继承制上。

嫡长子继承制在西周初期是没有问题的,那时的封建,无论是建国、还是建家,都是一个萝卜一个窝,反正有几个儿子就给他们建几个国或家,而且那些国家的大小、远近、穷富也都是根据儿子们的能力和特长量身定制的,而且那里的周天子有足够的权威和能力来维持封建制度的运行。但是,随着宗族的繁衍,小宗的数量会越来越大,而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都没有足够的地方再去封建,相当一部分贵族其实已经沦为有贵族头衔的平民,这就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同时,一些有能力的诸侯可能会觊觎身旁能力不足的诸侯国具有的土地和资源,就会产生夺取和占有的想法。当周朝延续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威远不如前,姬姓宗族的血亲关系已经平淡如水,再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这时一些强大的诸侯必然会恃强凌弱,王室宗亲之间的血拼残杀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