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1861年,躲避英法联军而仓皇出逃的咸丰皇帝病死在了热河,他留下一个国库空空如也、洋枪洋炮渡海来攻、南方太平天国步步紧逼、北方捻军起义四处为祸的烂摊子大帝国,以及唯一的儿子,6岁的载淳。

作为咸丰皇帝唯一一个存活下来的儿子,同治是幸运的

没有兄弟与他争夺皇位,顺顺利利荣登大宝,载淳在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的辅佐下登基,慈安和慈禧各持有一颗咸丰皇帝的御玺,作为帝国命令的最后裁决人。

两宫太后不满肃顺等人的跋扈,和咸丰的弟弟恭王联手干掉了这一帮顾命大臣,并将新皇帝的年号定为"同治",这既有两宫太后共同垂帘听政的意思,也有太后和亲王一起号令天下的寓意。

但作为一个皇帝,同治却是极其不幸的

大清同治皇帝是慈禧太后的儿子,但是同治皇帝却是一个短命的帝王,在位仅仅13年就猝然长逝了。这也是慈禧太后没有预料到的,丧子之痛对于慈禧来说打击很大,但是归根到底同治的去世和慈禧脱不开干系。

同治在位时期,清朝内忧外患,先是有酉阳教案,后来又有外国银行开始操纵中国金融市场,中亚细亚浩罕国阿古柏乘新疆回民起义之机入侵新疆,天津教案,陕回白彦虎纠结西宁的回族民众袭扰河州等等事件。

同治一年年长大,可他的母亲慈禧却贪恋权势,不肯放权,一直以他"典学未成"为由,拖延他的亲政时间。

一个不能亲政的皇帝,还是真皇帝吗?正因如此,母子俩的感情开始逐渐走向破裂。

慈禧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是根据大清的习惯,生母是不能养育自己的幌子,这是为了避免外戚专权,所以同治皇帝从小都是由慈安养大,和慈禧的感情几乎是没有的,而且同治皇帝和慈禧也存在着权力争斗的关系,尤其是同治皇帝长大之后,权力的冲突愈加明显。

同时同治心中对于慈禧这个能干的母亲也是有着一种仰望的态度,他很想做出一些成就给慈禧看,让慈禧承认自己。但是慈禧权力的欲望已经失了智,同治皇帝病重的时候都不让皇后看望同治,甚至当着同治的面杖责皇后,双方之间根本已经没有了一丝的母子之情。

等载淳长到了十七岁之时,慈禧与慈安这两宫太后,不得已交出权力,实行归政。可同治亲政不到三年,就突然驾崩了,死时才年仅十九岁。

可以说本来应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怎么会早早地撒手人寰呢?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在当时便开始流行着许多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他死于"花柳病",是因为他生活不检点所造成的。据说同治生前是很宠爱孝哲皇后的,由于她端庄贞静、容貌秀丽、贤良淑德。两人在感情上相处地非常地融洽,生活得也很美满。慈禧太后虽表面上还政于同治,其实在宫中仍大权在握,在她淫威之下,同治与孝哲竟然不敢过分亲近。而慈禧偏偏看中了将军凤秀之女,让同治将她纳为妃嫔,硬是要同治与她在一起,使同治帝非常地反感。

作为一个贵为天子的人不能爱自己所爱之人,反倒要勉强爱己所不爱之人,心中的苦处是可想而知的。《清朝野史大观》中记载:同治白天喜欢在宫里玩蹴鞠,一到晚上就要微服私访,而朝的方向就是"八大胡同",经常性地外出,玩耍的地方也是烟柳之处。

为了消解精神的空虚,同治帝就便偷偷地跑到宫外去逍遥寻私取乐。在灯红酒绿、放荡淫欲中寻求一丝精神上的安慰,久而久之,自然地也就染上了这种花柳病。

一种是《清史稿》记载,同治帝死于痘症,也就是天花,而且太医的药方也是对症下药(皇帝用药药方必须存档),《清史稿》是民国时期发行的,具有一定客观性。

另外还有传言说同治是被慈禧害死的,人们从慈禧太后一生独裁专制、凶狠毒辣,以及她后来造成光绪一生不幸的遭遇的角度来看,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此说法毕竟还是没有事实根据,只是凭空臆测。况且按当时的宫内形势,她干涉朝政也肯定是免不了的,但还未必会到非要杀死自己亲生儿子不可的地步。

但同治帝的死因多被人说成梅毒、花柳、恶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在太医那,同治皇帝的病程并不是三五天那么简单,所以负责诊治的太医也不是一名,这些太医不住在紫禁城里的,有时顶多值个班什么的,大多数时间是住在家里,而且是有后代,传闻就是这些太医的子孙们传出来的,越传越邪乎,最后发展成了慈禧明知同治得的脏病,非让太医用治天花的要给同治治病,所以造成了同治的死。

其实,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可以从清代皇帝"脉案档簿"中看得一清二楚,《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前后三十六天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它完全证明了载淳最后死于天花。

这是详实可靠的,197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医院的有关专家教授,对同治皇帝的病情发展及用药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讨,大家的结论仍认为同治皇帝死于天花是无疑的。

同治帝的一生很是短暂,在位期间也并没有太多的作为,当然这一切都是由于他所处在的环境所决定的,皇帝虽然权倾天下,立于万人之上,但他们一旦失势,就如同鸟禁笼中,兽缚于绳,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其自由与威性,最终落得凄惨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