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历来王朝的更替都伴随着一方的昏庸无道,而另一方旨在行正道、诛昏庸

我们先来说牧野之战战争背景、起因

殷商自武甲继位,帝君多昏庸无道。至纣王登基,王朝已内忧外患甚多。而纣王在位虽有政绩但他滥用酷刑、诛杀忠臣、连年征战、荒淫无度!致使民怨滔天。让本就摇摇欲坠的商王朝雪上加霜。而周武王之父文王仅仅因为不满而叹息,就被纣王抓了起来。后来献了封地,财宝才被放归。所以说商周两家结怨已久。文王回去以后韬光养晦,装作不问政事。使纣王没了戒心。暗地里却招兵买马,广招贤士,并与其他反纣的部落结成联盟,不结盟的便假借纣王给的兵权通通灭掉。至公元前1056年文王去世,“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已基本上完成了伐纣的准备工作。周武王继位,讨伐正式开始。

牧野之战战争过程

如何把本来“以下犯上”的战争转化为“行正道、诛昏庸”的仁义之战。增强己方士气,周武王在这一场战争中把其运用的是“炉火纯青”。

第一阶段“孟津观兵”

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他高举刻有文王名字和遗志的木牌,向所有联盟的军士说明自己是继承先父遗志讨伐商纣。然后与姜子牙共同发《泰誓-上》列数商纣罪行,表明自己一方是正义之师,同心同德。而后出师,渡过黄河以后又认为时机不成熟返回(也可能是算了一卦)。

第二阶段,交战

周武王十一年(前1045年)。周武王听到探子的3次汇报后得知,殷商已是"谗恶进用、忠良远黜",王叔比干被剖胸挖心、另一个王叔箕子装疯、被罚为奴、微子(纣王大哥)感觉无望,已经出走,隐居起来;百姓们更是怨气冲天,武王觉得殷商已是分崩离析,众叛亲离了,征伐纣王的时机已经成熟。随即拜姜子牙为军师,发兵五万渡过黄河东进。(期间又作《泰誓-中》)大军到了盟津,武王便在盟津举行了誓师大会,(又作《泰誓-下》)。

第三阶段,决战牧野。

正值巅峰的周部将士浩浩荡荡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但看那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个个士气高涨,随后联盟诸侯率兵车4000乘会合。再看商纣一方,虽号称70万大军,然却有七八分是虚的。剩下的也是从朝歌城中逼迫而来的奴隶、囚犯,个个无心作战。随即周武王发表了最后一次战前动员《牧誓》,慷慨激昂,又给热情高涨的军士打了一针兴奋剂。随即,周武王剑指商纣,亲率将士冲向了纣王阵营,冲杀伊始,但见那纣王军队中经有许多人纷纷倒戈,把手中武器指向了纣王(有说纣王军队被周武王士气压垮,还有的说周武王在商场军队有高级将领作奸细)纣王虽有王牌贴身军队,但人心惶惶。剩下军队顽抗一天之后终被消灭。

纣王见大势已去,慌忙逃回朝歌,把自己所有的珠宝穿在身上。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姜子牙引周武王入殷都朝歌,武王亲手砍下纣王头颅,并"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牧野之战的影响

武王伐纣是是中华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标志着周取代商成为天下之主。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再一个从军事方面讲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从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更是具有深刻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