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三武一宗”(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灭佛事件的主导者之一。

宇文邕作为历史上少有的有为之君,做事从不鲁莽,“灭佛”之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现实性的措施。武帝的灭佛措施,并非直接性地激进行动,在毁灭佛教之前,他曾组织儒释道三家进行过两次大讨论一次是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一次是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

北周武帝灭佛的措施是什么?

在建德二年的这次讨论后,武帝排出了以儒教列第一,道教列第二,佛教排最后的顺序,这也可以看作是武帝灭佛的序曲。

“建德二年,十二月癸巳,集群臣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为次,佛教为后”。《周书.武帝本纪》)

建德三年,武帝正式下令禁断佛、道两教。(“灭道”之事,本文不述)

“丙子,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周书.武帝本纪》)

此时蜀地果愿寺僧僧猛,进京与武帝论述不宜灭佛,静蔼法师亦面见武帝论其灭佛之过,皆被逐出,宜州僧人道积,与同伴七人绝食而死。

尽管有佛教徒的抗议,也未能阻止周武帝灭佛的决心。齐地局势稳定之后,他再次在统一后的北方黄河流域推行灭佛政策。

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武帝亲自到邺城(北齐国都,今河北临漳县西南20公里漳水边上),召僧人入殿宣布废佛令,下令在原齐国境内灭佛,寺院等“准毁之”。当时,有僧众五百余人,都在俯首听命,独慧远和尚厉声抗辩说:“陛下今恃王力,破坏三宝(佛教名词指佛、法、僧),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佛教名词指十八层地狱)不论貴贱,陛下安得不怖?”武帝听后大怒,眼睛直瞪着慧远说:“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至此,北周全国4万多座寺庙也被收归国有,300多万僧人被勒令还俗。

武帝灭佛,不止是经济因素的考虑

武帝灭佛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这为大家所公认。

东汉时代,作为舶来品佛教,从万里之外的天竺国(印度)以西域为通道,传入中原地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两晋时代,封建王朝频繁更迭,刀兵不息,重税不减,民不聊生。在南北朝时期,长江两岸分裂对峙,南朝、北朝之间,以及南朝、北朝区域内,烽烟迭起,社会动荡不安。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百姓,痛苦不堪,起义造反,往往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且要冒着杀头的危险,而佛教提倡的来世说,慰藉了不少苦难者的心灵。

如此一来,百姓们便纷纷将自己对现世的无奈,转化成对来世的期待。

一时之间,佛教大为兴盛。而统治阶级的崇信,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整个南北朝时期,有很多统治者都信佛,南朝梁武帝萧衍,北朝的北周宇文护便是其中的代表。

而人们对佛教的信奉,使得皇家和普通百姓纷纷施舍大量的财物,以求能够得到佛祖的庇佑。

因此,佛教寺院积累了许多土地和财物,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寺院经济”。加之统治阶级的优待,使得佛门子弟不需要纳税和服役。

这在战乱的封建时代,可是极大的福利(音)。大批民众为逃避服役与纳税,纷纷投奔佛寺。

与此同时,与寺院广占土地和人口相对应的是国家政权控制下编户的锐减,税收的严重不足。当时北周的佛教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南朝也一样),和尚们不务正业(不务农商),不缴纳税费。

更为可恶的是,经过数百年的中国化传播,佛教在各地已形成一大批特权阶层,他们身披袈裟,口念佛号,却在天灾人祸来临时,趁火打劫,大肆吞并农民土地,使本来就遭受灾难的农民们,雪上加霜,他们只有两条路可选:或逃亡成流民,或投靠寺庙受其庇护。

这引起了世俗权贵的极大不满,双方矛盾加剧。作为北周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作为一名想要争夺天下的帝王,武帝当然不能容忍这种态势继续恶化下去。武帝灭佛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要将几百万的僧尼全部纳入到政府的管控之中,使他们成为纳税服役的普通百姓。

武帝的灭佛行动,取得了他所预想的目的。

“自废佛以来,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周书.武帝本纪》)。

纳税、服役的人口增多,增强了北周的经济实力、军事力量也极大地缓和阶级矛盾,北周境内,政通人和,经济繁荣,秩序井然,一派生机勃勃,已经具备了统一全国的能力(只是天不假时,让周武帝英年早逝)

可以说,周武帝灭佛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但是,他的灭佛政策,绝不仅仅从经济角度去考量,还有更深层的考虑,那就是为了皇权的强化。

灭佛之前,周武帝曾经多次召集儒、释、道三家代表人物,进行理论争辩,名义上是“争本末,强利为”,但实际上,周武帝心中早就有数。辩论结束之后,毫无意外,他将儒家排在第一位。

我们都知道,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春秋时代的孔子,可是,儒家能成为影响深远的思想流派,绝不会止停留在孔子时代的阶段。

后世的儒生们,不断地在发展、改造、完善儒家思想。汉武帝时代,当世大儒董仲舒,为了迎合封建统治者的统治需求,使儒生们能够尽快进入王朝的朝堂,董仲舒适时地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学说。

天人感应: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

这对于巩固封建君权,强化专制化的统治,都是非常有利的,从汉武帝时代,渐渐地,儒家思想被各朝封建统治者所采纳。而志在四方的周武帝,自然是希望借助儒家思想,巩固自己的专制地位。

但是,此时的佛教,还未被完全“中国化”(宋朝时,佛教才完全迎合封建统治的需要),它还比较强调信仰的独立性,加之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特权阶层的出现,在社会上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对皇权是巨大的威胁。

儒家注重维护皇帝的权威性,佛教却强调独立性,正是基于这一点,周武帝才大规模的灭佛兴儒。

可以说,北周灭佛更重要是意识形态上的斗争问题,是神权与皇权斗争的结果,由于当时佛教进入中国不久(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原),还不足以对抗皇权,在斗争中,佛教神权还是完败给了世俗皇权。

而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史,基本上就是皇权史,神权,在遭受“三武一宗”的持续打击后,在儒家思想的围困之下,最终没有做大,这保持了古代的中国,世俗化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