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春秋时期,有一个著名人物叫介子推,他跟随晋国公子重耳辗转8个国家,流亡在外19年。重耳与随臣介子推在生死逃亡的过程中,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熬成汤,救活了将要饿死的重耳,最后帮助晋文公回国夺位。

介子推不求名禄,功成身退,隐居在山中,终生不复出。

重耳当了国君,把流亡期间跟随他的人都进行封赏,却忘记了介子推。有人在重耳面前替介子推叫屈,重耳猛然想起旧事,心里觉得惭愧,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一直不来,无奈,重耳便亲自去请。当重耳来到介子推的家时,只见大门紧闭,问起邻人,方知介子推不愿意见他,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于是,重耳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人在山前搜,介子推背着老母去后山,人在后山搜,介子推背着老母去前山。山高路险,树木丛杂,怪石林立,一两个人藏进山里,就像大海捞针,搜来搜去,连个影子也没见。

这时,有人献计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起时,介子推就会自己走出来。于是,重耳下令火烧绵山。满山枯木干草,遇火便着,风吹火旺,满山通红,烟云遮天。前山后山,左山右山,眼看就烧光了,终不见介子推走出绵山。火熄后,只见介子推背着老母,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去了。重耳望着介子推的尸体,跪拜一阵,放声大哭起来。哭了一阵,移尸安葬,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看时,原来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写了几行字:

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

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

勤政清明复清明。

重耳看罢,把介子推的血书衣襟折叠好,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的焦枝胡皮的大柳树下。为忌烟火,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寒食一日。

第二年,重耳领着群臣去绵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素服徒步,登山致哀。行至坟前,只见那棵死柳复活,千万条嫩丝随风曼舞。重耳心有所动,望着复活得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走到跟前,掐了一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群臣们见主公戴柳,也学着折柳插头。君臣们戴柳祭扫后,重耳就把那颗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重耳把介子推的血书衣襟经常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后来,他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后来成了春秋五霸之一,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百姓们安居乐业,对死谏有功的介子推非常感激,从此,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祀、缅怀祖先,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