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众所周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行动,在这场灭佛行动中,大量的寺庙被焚毁,僧众被屠杀。虽说此次灭佛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北魏的国力,但是这场灭佛运动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拓跋焘个人的主观意愿,是他在盛怒之下的冲动行为。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政令,因此在拓跋焘死后不久,他的灭佛政策便即告停止,佛教继续在中国大地上发展起来。

后来北魏分裂成为东魏和西魏,而其中的西魏后来又被北周所取代,就在北周也出现了一位主张灭佛的皇帝,他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北周武帝灭佛的原因是什么?

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类似,宇文邕灭佛也并非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政策,其同样是受到了其他人的影响,而这个人就是卫元篙。

据《周书》记载,卫元篙是当时北周的大臣,受到武帝的信任,在他年幼时曾经出家为僧,有过一段作和尚的经历,只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最终还是还俗了,并且成为了一名国家的大臣。从北周武帝任用卫元篙这件事我们也不难看出,起初武帝对于佛教并没有排斥。

而反倒是曾经皈依过佛教的卫元篙在做官后产生了想要改革佛教的想法。于是他上书武帝,称:“唐、虞无佛图国安;齐、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其大意为不信佛的唐虞出现了盛世,而笃信佛教的齐国和梁国反倒灭亡了。因此他建议,国家应该“省寺减僧”,即削减寺庙数量,并且减少出家的人数,并且将佛教严格遵守的清规戒律一律废除,规定僧人同样可以结婚生子,并且同样需要缴纳赋税和服劳役。武帝听后深以为然,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心改革佛教。

其实从本质上看这次卫元篙提出的建议的根本目的也是在加强皇权,提升国家实力。据学者推算,在北周,僧众的人数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这些人不用纳粮不用服劳役,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国家整体实力的大幅度下滑,而就在周武帝苦苦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时候,卫元篙及时的提出了这项建议,让所有僧众都要纳税,此后周武帝可以“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由此国家经济发展迟缓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当然了,和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不同,北周武帝的灭佛举动并非是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结合当时的情况来看,灭佛除了能够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之外,还有着其他的原因。

其一便是为了和政敌划清界限。

当时北周虽然也有外敌,但是那些不过都是手足之疾,真正的大患正在北周的朝廷内部,即当时的权臣宇文护。宇文护手握军政大权,处处都压制着周武帝,而恰好宇文护个人十分笃信佛教,在他主政期间曾经大兴土木扩建寺庙,而此时北周武帝灭佛,正好可以和自己的政敌划清界限,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同时为了给灭佛运动制造声势,北周武帝还组织了一次佛教、道教、儒教中国三大教派参加的辩论大会。据《资治通鉴》记载,其辩论的议题便是这三大教派在中国的先后顺序。在开场之前,北周武帝曾经公开表示支持儒教,然而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在前期的辩论中儒教居然败北了,而佛教排名第二,道教则排名第一。

但一心想要打压佛教的北周武帝最终通过延长辩论大会时间等方法,直到佛教的代表在唇枪舌战中败下阵来为止,最终周武帝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即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

即便是做了这些准备北周武帝还是没有在第一时间展开行动,而是直到建德三年(公元575年)才动手。这一年魏武帝召集佛、道两派进行辩论,在辩论大会上武帝亲自站出来称佛法“不净”,一心维护佛教的智炫当场反驳,并且称道教更为“不净”,这场佛道之间的争论就成了周武帝灭佛的最直接导火索。

就在两人辩论后的第二天,周武帝下旨:“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并禁诸淫祀,礼典所不载者,尽除之”,“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塔庙,赐给王公”。自此北周的灭佛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然而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次灭佛行动中没有了杀戮,更多的是有秩序成体系的行动。在这样的全方位打击下道教和佛教被分化瓦解,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没能恢复往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