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公元577年,当时位处中国北方的北周帝国皇帝宇文邕,做了一件影响巨大的事情: 下令毁掉帝国境内的寺庙,并强迫绝大部分的僧人和道士必须无条件还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帝灭佛”事件。

当年北周武帝灭佛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动机原因,是因为决定帝国兴衰的直接原因在于税收高低。而出家人的问题在于,他们不事生产,也不服兵役、劳役。

当我们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历史的时候,会得出一个结论:“宗教是统治阶级麻痹劳动人民的鸦片”。这句话固然有些道理,但是可别忘了,就算是鸦片也是要花钱买的啊!

特别在农业时代,多一名出家人,就让帝国少了一个劳力、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再加上造庙行法事还要花费众多,佛教僧人又禁止结婚生子,这里外里一算,对帝国的经济压力就更大了。

而且,正因为出家可以不承担交税和服兵役的义务,所以很多百姓仅仅是为了逃避劳役而出家。时间越久,挂在僧籍下不用交税的人口就越多,帝国的经济崩溃也就指日可待了。

根据历史记载,宇文邕强迫僧道还俗后,光佛教信徒就有200-300万人还俗。这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大约占当时帝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而且古代的生产力低下,既没有化肥农药也没有农业机械,一个劳动力能养活的人口可比今天少多了。

说了这么多,似乎宇文邕勒令出家人还俗的这个决定好像没什么毛病啊?

然而他还是错了。

错在急于求成。

战国时代,范睢给秦王献策“远交近攻”。解放战争时代,毛主席给中央军委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都是在说一件事:不能同时与所有人为敌。

僧道人数庞大不仅对帝国经济有严重的影响,对政局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宇文邕同时得罪了全国十分之一的人口,还不包括那些对宗教同情又没出家的百姓,此时就算皇帝拥有再多的武力、再充足的理由,也难以控制住局势了。

归根结底,宇文邕太鲁莽了。

在《广弘明集》记录的一段轶事中,宇文邕强硬的意志跃然纸上。

这段故事说的是,针对强制还俗,佛教僧人慧远和宇文邕之间发生了一次冲突。

《广弘明集》上是这样记载的:

(慧)远抗声曰:“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帝勃然作色大怒,直视于远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亦不辞地狱诸苦!”

这段对话很精彩。僧帝二人,一个不畏强权,说皇帝你灭佛是会下地狱的!另一个人说为了百姓我宁愿下地狱!两个人的表现都非常彪悍。

不过《广弘明集》由僧人撰写,这篇故事主要讲的是慧远如何不畏强权、据理力争。最后还说慧远把宇文邕驳得哑口无言。恐怕这段文字的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了。

与这段不太可靠的文字相比,下面这件事可以反应出宇文邕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宇文邕虽然勒令全帝国的僧道还俗,但是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直接消灭佛道似乎不大合适,恐怕宇文邕本人也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结果皇帝大人想出了一招:在首都设立了一个宗教机构“通道观”。搞的是三教合一,主要讲老庄,也附带讲佛经,上面还有儒家官吏指导。

无论宇文邕的目的是为了延续佛道文化,还是为了给宗教人士一个安慰,这个决定都是很幼稚的。我们能想象,无论佛教徒还是道教徒,都不会认同这种大杂烩式的组织。我们可以看出宇文邕不仅鲁莽,他还是一个很会异想天开的人。

宇文邕很快尝到了莽撞行事的后果,第二年他就病逝,之后不久,北周帝国统治也被推翻,最后统一中国的就是隋帝国。

隋帝国第一任皇帝杨坚从小被比丘尼智仙养大。在决定起兵的时候,杨坚正是利用了佛道信徒对宇文邕不满的情绪,宣传自己要振兴佛教和道教,从而在夺权战争中获得了大量的支持。

陈寅恪先生在《武曌与佛教》中曾考证说,杨坚家族以及他本人幼年,都信仰佛教。因此杨坚称帝以后,大为尊崇佛教,还命令在各地舍利塔内造智仙像。

佛教徒自然也愿意迎合皇帝,在隋帝国建国初年,就有僧人译经说要有“月光童子”来到人间做国王。甚至连王国的名字“大隋国”都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了。

于是佛教再度兴盛起来,相比之下,道教虽然也恢复了,但是就被稳稳压了一头。但有趣的是,等到了隋炀帝因为好大喜功导致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又有很多道士出来编造图谶,而预言的内容则都是隋帝国将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