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北周武帝灭佛的原因有哪些?

佛祖他老人家估计怎么都想不通,为什么在中土尤其是江南兴盛了整个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会在北方遭遇惨烈的灭佛运动,而且还是两次。

之前在讲拓跋焘的时候,我们专门讲过他的灭佛事迹,也专门论证过他的灭佛理由。作为道教信徒的拓跋焘,有足够的理由对当时已经对政权稳定构成威胁的佛教动手。

但是在拓跋焘死后,佛教又再次在北方死灰复燃,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到了北魏末年,佛教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洛阳龙门石窟,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两魏分裂,北方再次陷入战火之中,人民再次需要宗教作为自己的精神麻醉剂。因此,佛教之火不仅没有因为战乱熄灭,反倒越烧越旺,到了北周武帝的时代,当年太武灭佛的主阵地、如今的都城长安也已经快“四百八十寺”了。

这个情况,当然会引起执政者的注意。而宇文泰、宇文护、宇文觉、宇文毓父子辈四人之所以没有管这摊子事,我推测大抵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国内国外的种种事情使他们还没心思管,另一个则是还没有迫切的需要来解决佛教的问题。

先说第一个原因。宇文泰开创西魏的时候,这个国家是后三国里最弱的一个,整天忙着防备东魏都忙不过来,宗教的问题根本提不上议事日程。至于宇文护等人,自己有很大可能就是佛教徒,就更没有什么理由去解决佛教的问题了。

第二个原因则更为重要。西魏-北周立国初期,国内局势不稳定,经济基础还不牢靠。在这一阶段,适当的允许宗教发展,对于国家的稳定甚至还是有益处的。因此,开国早年,国家一般都不干预宗教的发展。

而到了周武帝宇文邕的时代,情况就已经不一样了。

尽管是少数民族出身,但从个人喜好来说,宇文邕既没有像拓跋焘一样潜心道教,更不像其他鲜卑贵族一样是虔诚的佛教徒,而是一个坚定的儒家信仰者,早在他刚登基不久,他就明确厘定了儒、道、释三种教派的优先顺序,算是为灭佛敲了一次警钟。

宇文邕喜欢儒家,当然也许有他个性的成分在里面;然而作为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来说,在意识形态上强调儒家思想,背后当然有其更深层次的政治考虑。

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对于帝国,尤其是旨在统一中华的帝国来说,都是不适合作为主流思想的;能作为大一统帝制国家的理论基础的,只有儒家。否则,如果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高于皇权的三清或者佛祖,那皇权还怎么维持?大家都向往来生而不慕此生,农业生产要靠谁来完成?

如果说意识形态是虚无缥缈的上层建筑的话,那么经济方面的考虑就是实打实的基础。在宇文邕的时代,佛寺和国家争夺人民、财产、土地已经愈演愈烈,对于他即将要发动的统一战争来说,掣肘不可谓不大,不拔除这根钉子,就很难有足够的兵源和财政来支持战争。

当然,宇文邕还是要比拓跋焘要温和许多:拓跋焘在灭佛的时候不仅毁灭佛寺佛像,还大肆屠戮僧侣;而宇文邕的灭佛政策则仅仅是要求僧侣还俗而已(至于是不是为了保存更多的成年男性打仗就不知道了)。此外,他的灭佛令,下的也非常有特点:

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遂使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说相腾。道隐小成,其来旧矣。不有会归,争驱靡息。今可立信道观,圣哲微言,先贤典训,金科玉篆,秘迹玄文,所以济养黎元,扶成教义者,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在这篇诰文里,宇文邕没有像拓跋焘那样跳着脚的咒骂佛教的害处,而是宽厚的指出各个宗教都是对“至道”的延伸,但是由于各自理解不深,所以争议不休而已。因此,要以圣人之学的儒家为中心,旁门左道的佛和道,就只好请你们进入历史的垃圾堆吧。

(道教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无辜,本来折腾宇文邕的一直是佛教,但是宇文邕在打扫战场的时候把道教也一口气给灭了。当然,考虑到魏晋玄学有不少都有道家背景,厌恶清谈崇尚实干的宇文邕也未必不对道教有什么自己的看法)。

而灭佛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灭佛后三年,公元576年,宇文邕亲率大军攻破北齐首都邺城,标志着北方终于在四十年后再次收获了统一。随后,宇文邕在原北齐境内继续推行灭佛政策,旨在为吞并陈朝和北伐突厥做准备。

只是很不巧,灭齐后不到两年,宇文邕就暴死在了讨伐突厥的征程之中。很难想象,如果他能多活三十年,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个人怀疑,他的周帝国,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秦王朝。

因为嘴上喊着崇儒的宇文邕,在骨子里依然向往着法家的那一套。这当然也无可厚非,因为在兼并天下的时候,法家的制度设计确实是最能动员起国家力量的。但是如果统一后还继续这样,那可能就会过刚易折了。

公元578年,雄心勃勃的宇文邕怀着无限的遗憾去世了。他这一生最伟大的事业,就是把曾经不可一世的高氏王朝踩在了脚下,为日后的统一铺平了道路。他的亲家杨坚,就是在他的基础上完成最后一击,从而实现了三百年后的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