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淹城春秋乐园里,兵家东邻儒家,西与道、墨隔路相望。大门两厢,战车破墙而出,三辕马对称而驰;大门内茅亭围棋残局,兵器架剑戟刀枪,“兵法”竹简当门列,望楼下泉溪不涸,干戈肃飒。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汉书·艺文志》承刘歆《兵书略》把兵家分为四类: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涉及战略战术,攻防布阵,军事哲学和武备建设,显示中华军事科学的早期成果。
兵家代表人物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出生在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同在朝中为官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希望他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事情果真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
孙武少年时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为了避开复杂险恶的环境,孙武离开齐国,到南方新兴的吴国居住。从此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了,一方面潜心研究兵法,著成兵书十三篇;一方面结交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深知吴王阖闾对人才的渴望,也了解孙武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才能,于是向吴王多次举荐孙武。
吴王经过与孙武交谈和对他的考验,最终决定重用孙武,任命其为上将军。孙武的军事生涯也就此开始了。孙武为将后,不但为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亲上战场,为吴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前506年,吴王阖闾亲自带兵出征,并任命孙武为主将,伍子胥为副将。他们率领吴军主力三万余人,沿淮河逆流而上,迅速通过大别山和桐柏山之间的三个隘口,进抵汉水岸边,与楚军隔河而阵。两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展开了决战,楚军惨败。
吴军乘胜追击,又五战五捷,攻占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城南)。此战是孙武参与指挥的一次最重要战争,它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沉重打击,改变了春秋时期群雄之间的战略格局,为吴国争霸中原创造了条件。此次战争之后,孙武名扬天下。他提出的许多战略战术思想,诸如“兵者诡道”、“上兵伐谋”、“避实就虚”、“因敌制胜”等,在战场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吴王夫差取得霸主地位后,骄奢淫逸,目空自大。孙武同夫差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隐退而去。据《越绝书》记载,江苏吴县东门外,有孙武的坟墓。那么孙武应该是退隐山林,终老其身。
孙武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武在军事科学中概括和总结出了异常丰富的哲学道理,确立了他与孔子、老子的并列地位,被并称为春秋末期思想界上空的三颗明亮的星体。孙武的军事理论并非没有缺点、错误的东西,但远远超出了同时代的兵法著作,也以其卓越的见识深深影响了后世,受到古今中外军事家的广泛推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