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中国哲学的两个非常要紧的命题,我们现在一般人都知道“人之初,性本善”的六字真言,这是儒家启蒙教材《三字经》持续推广几千年的结果,战国时期有一位曾经提出过“性本恶”的观念,这位思想家就是荀子

荀子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可以说是一个跨时代的人物,从他开始儒家彻底变得外儒内法。荀子本身是儒家但是他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都以法家自称一位是韩非子,一位是李斯。我们对荀子的了解或许还没有对他的两个弟子多,但是只要我们受过中学教育就必然学习过荀子的一篇文章叫做《劝学》他倡导学习并且是终生学习,《劝学》开篇第一句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性恶论;人性本恶,需终身学习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意思就是说:“人的天性是恶的,真善美都是人类自己伪装出来的。”那么要如何伪装出善良呢?荀子的答案也很简单:“学习”,这就是荀子倡导终身学习的逻辑依据了。

其实我们反观自身而言,《荀子》性恶论其实蛮有道理的,这里声明我并不赞成人性本恶,也不赞成人性本善,我觉得的是佛陀的“缘起性空”更能解释人性,当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其实都摸到了“缘起性空”的门把手,只差一点点就能推开这道大门了。

可惜的是中国人太喜欢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是非判断而少有因果判断。荀子、孟子其实都是一样的,荀子非常讨厌孟子的性善论,曾经指名道姓地批判过孟子,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荀子的学说在后世逐渐不被人们所知。

《荀子》把“善”定义为了“伪”的一种表达方式,这个观点虽然被冷嘲热讽了几千年,但是只要是个明白人暗地里想想,你也会赞成荀子的观点。

性恶论:虚伪更受欢迎

唐朝杨倞曾经专门针对《荀子》中的伪做出过解释,他认为凡是不出于天性而出于认为的行为就是“伪”。的确,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伸手不打笑脸人”“笑”是真心还是假意,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有了“笑”这个动作和行为,因为我们人类的进化根本无法去判断“真心、假意”只能以行为和动作来辨别。

荀子说的“伪”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不是天生就懂礼貌,爱文明,遵守社会规范,这些行为全部都是反人性的,如果是庄子他会说:“这些都是扯淡不理就好了。”,到了荀子他会说:“这些确实反人性,但是人能够和猪狗牛羊区分,关键就是人懂得克制自己的恶,通过学习来掩饰自己,让自己能够被社会和大众接受。”

性恶论:我们可以放飞自我吗

现在人们都喜欢用耿直、直率来褒奖一个人;用虚伪、爱装来贬低一个人,表面上大家都喜欢耿直的人,但是你只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与一个耿直的人真能够相处下去吗?讲话,做事从不掩饰,为了满足自己的感受为所欲为,毫无考虑结果,这样的人如果是小孩我们会称呼他为“熊孩子”,是大人的话早就敬而远之了,你想想现实生活中是不是这样?

荀子说“人性本恶”的原因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伪”而去恶,不是希望我们散发天性,为所欲为,放飞自我。明代王阳明则是一名坚定的“性善论”者,他则认为每个人出生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想要成圣就要学习和从内心开始修行。

其实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不能够很好的解释人的天性,关于这一点佛陀说的缘起性空更加合适了一些,佛陀认为众生是没有自性的,所有的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比如说:一个人出生在很好的家庭,他的父母都有很好的教养,对于他的关怀也足够多的,这个孩子长大变成坏人的几率就很小,但是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忽略,佛陀认为单一的因不会造成单一的果,人的性是所有因合起来造成的一个果。

我们学习荀子千万不能以偏概全看到一个“性恶论”就认为人性本恶,为非作歹是应该的,我们要更深入一些才能知道荀子“性恶论”其实只是为了我们学习和遵守社会规范做逻辑基础,这更孟子、朱熹、王阳明他们提倡的“性善论”是一个道理。

性恶论对社会的影响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学者对“性恶论”的看法

吕思勉先生说“荀子最为后人所诋訾者,为其言性恶。其实荀子之言性恶,与孟子之言性善,初不相背也。伪非伪饰之谓,即今之为字。荀子谓‘人性恶,其善者伪’,乃谓人之性,不能生而自善,而必有待于修为耳。故其言曰:‘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之能为禹,则未必然也。’夫孟子谓性善,亦不过谓涂之人可以为禹耳。”

冯友兰先生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荀子除了“性恶论”,还有哪些贡献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应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繁荣发展;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