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要理解荀子的不同以往的人性观,需要结合当时的大环境。战国末期,周天子式微,群雄争霸,礼崩乐坏,尔虞我诈,以儒家的传统礼仪道德已经无法约束人心的堕落。

战国伊始,三家分晋,对权力的贪婪已令人疯狂;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依礼进军已成为过去,动辄几万几十万的伤亡成为常态;长平之战,白起不顾仁义,一举埋没四十万赵国降军;各国君主考虑的不是百姓的安危和富足,他们不是想方设法更多地搜刮民脂民膏,就是一门心思地搞军备竞赛;各国百姓既患寡又患不均,饿殍遍地,富门余臭。

这一切都让荀子开始反省人性是否确如孔子所言善才是本?而他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人性并非天然善良,若任由人性自由发展,则处弱时则贱,处强时则淫。人性本恶,只有在后天利用强权予以制约,人才能走上正轨。荀子在不知不觉中开启法家之先河

被罢官之后,荀子开始讲学,他最有名的弟子我们都知道,韩非和李斯,他们继承了荀子的人性恶的主张,并将其用于秦国的治理,历史似乎很讽刺地告诉我们荀子是对的,凭借着严刑峻法,秦国励精图治,国力不断强盛,终于灭六国而一统天下。

然而偌大的秦王朝二世而亡,同样是由于严刑峻法,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知荀子若是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