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论,这是他哲学思想的基础。他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生而有之。仁、义、礼、智就是从性善发端的,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恭敬之心是“礼之端",是非之心是“智之端”。简而言之,仁、 义、 礼、 智,不是后天形成的,而是本性所固有的。

孟子还对子思的“诚”作进一步的发挥,他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认为诚来自天道,又是人心所固有。“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有了“诚”,一切事物可以知道,可以掌握。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信”(诚信)。

孟子还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说: “莫之为而为之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没有人去做而自然做出来的,就是天意;没有人去招致而自然到来的,就是命运。他说,只要充分扩张善良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本性;懂得 了人的本性,就懂得天命了。这样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也就能够顺“天命”了。

孟子还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500年左右出一个明君、 圣人,周而复始地循环。他又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也是逢“五”就起了变化。

后世称孟子为“亚圣”,视之为儒家学派的正统传人及宗师。

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荀子。韩非说“儒分八派”,孟子、荀子是最重要的两派。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人性本善论”,荀子的与之相反,是“人性本恶论”,认为人本性“好利而恶害”。他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人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则必争,这就是性恶的原因。

不过,荀子的人性恶又认为后天可以改造,能由原来的性恶改变成性善。他认为礼义、法、刑可以改变人性。他说“涂(途)之人可以为禹”,普通的人也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

荀子的天道观是唯物主义的。对于自然界的变异,人们感到奇怪、害怕。荀子说凡是像日月食、风雨不调、 怪星出现等自然现象,哪一代都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国家太平,即使自然界常有怪异出现,也无伤;国家险恶,即使这种现象一次也没有,也无益。

不仅如此,荀子还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就是说与其尊天的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天当作物而畜养制服它;与其对天歌颂,不如掌握自然变化而利用它。这在当时很是难能可贵的。

荀子既重“礼义”,也重“刑法”,他说“治之经,礼与刑”,把礼与刑作为治国的根本。又把礼赋予法的含义:“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者也”。还说“庆赏刑罚,欲必以信” 。可以看到荀子具有许多法家思想,他实是儒法杂糅的人物。

他还提出了敬、孝、悌、慈、惠的封建伦理。荀子对后来的“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有相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