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明初时期,朱元璋精心培养的继承人,太子朱标不幸离世。怀着对朱标的爱屋及乌,朱元璋没有在众多皇子中挑选继承人,反而将皇位传给了皇嫡孙朱允炆,为靖难留下了祸根。

朱允炆继承皇位后,他懦弱的个性以及不成熟的政治手腕,使得他的叔叔伯伯们对他颇有微词。在湘王朱柏因私印大明宝钞、欲图谋反的罪则下,自焚而死后,朱棣终于打出了“靖国难,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朱棣以北方数郡,抵抗朱允炆举国之兵,这原本是注定会失败的战争,却最终以占据天时地利的朱允炆的惨败而告终。朱棣成功篡位,为靖难之役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结果,靖难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你知道吗?

第一个原因:朱允炆用人不当

靖难开始,朱允炆便起用了朱元璋为他留下来的老将耿炳文,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耿炳文作为朱元璋时期的老将,其上陈杀敌的功勋远不足以与徐达、陈胜等并列,但他却被与徐达等同列为一等功。只因为耿炳文有一个长处,那便是极其擅长防守。他驻守长兴十余年,在张士诚攻打长兴的数十场大大小小战争中,从未放张士诚部队入长兴一兵一卒。

但朱允炆却让这位擅长防守的老将,去与擅长野外作战的朱棣厮杀,最终结果便是,朱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势,将耿炳文所率领的十三万部队打散了。

在耿炳文退回城中,打算打持久战的时候,朱允炆又听从黄子澄等文官的话,临阵易帅,用了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李景隆绝没有他父亲李文忠那样的治军手段,他只是个纨绔子弟,对于行军打仗也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结果,李景隆挂帅之后,节节败退,空有数倍于朱棣的士兵,却只能沦落为被动挨打的地步。

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便是,因为朱元璋为了剪除可能不利于大明的将领,将开国时期的猛人们都给杀了,朱允炆朝中无将可用。但是针对这一观点,笔者表示,虽有其实,却也不是十分认同。

排兵布阵,从来都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一向只读四书五经的朱允炆,对于此中之道如同他手下的三个谋士一样的匮乏。耿炳文虽有失利,但却并未大败,依然可以依靠他的长处,将朱棣牢牢地围困在北平,慢慢地蚕食朱棣的地盘。

然而,朱允炆却听从黄子橙等人的摆布,任用了毫无战场经验的李景隆,以一个新人将军对抗老谋深算的朱棣,不败才怪。

第二个原因:朱棣的兵马精锐

建文帝朱允炆,作为皇帝可以征调全国兵力,可以说是兵多将广,而燕王朱棣的燕军起事之初,不足10万,军力上明显可以看到实力悬殊。但是,朱棣依然有着他自己的优势。

朱棣的封地位于北平,其职责便是戍守北境,防止北元南下,因此,朱棣北军部队的素质相比与南军要高很多。常年在大漠上与蒙古人战斗,朱棣的部队基本上都拥有丰富的作战争经验。

而反观南军,其建朝初期的士兵已经相继离开,新加入的士兵都只是负责一些治安维稳的任务,在安逸的环境中,战斗力急速下降。

再加上,朱棣请来了宁王为外援,将明朝最强悍的朵颜三卫招志麾下,其军队的战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由此,在作战中,朱棣的军队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做到听从号令。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这样一支有着超高素质的军队,在朱棣这位有着丰富的作战指挥经验的优秀将领地指挥下,数次绝地反击,以少数兵力将占据人数优势的南军打得抱头鼠窜。

第三个原因:南军的束手束脚

在交战中,已经处于劣势的南军,凭借其人数优势,即便赢不了兵精将强的朱棣,但朱棣想要轻松取胜,原本也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软,无异于给南军上了个厚重的枷锁。

南军拥有大批先进的火器,使用这些火器,即便南军采用人海战术,依然能够将朱棣斩首于万军丛中。

但是,生活在安逸环境中长大的朱允炆,在南军开赴战场前,他拉着主将的手,对其说:“不要让我担负谋杀叔叔的罪名”。

自古以来,皇帝的话,那都是圣旨,违抗不得。朱允炆说出这样的话,等同于下了命令:将士在战场上不准伤害朱棣。

朱棣的反叛已经成为事实,他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已然做好了成王败寇的准备。由于他对战争有多残酷深有体悟,所以,朱棣对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那是下了狠心得的。

而朱允炆在关键节骨眼上,还讲仁慈,只能说朱允炆实在是愚钝不堪。

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得朱棣有恃无恐地在南军阵中,大摇大摆地进出,并多次躲过死亡。

第四个原因:将领对建文的不满

在朱棣起初用兵的时候,朱允炆使用了太多北方将领,这些北方将领或多或少的都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与朱棣曾经为战友。

在大漠上并肩与蒙古人的战争中,这些将领对这位皇子有着别样的情感,他们见识过这位皇子的优秀才能。

朱棣那种杀伐果决的豪迈个性,受到过众多将领的推崇,而建文帝朱允炆那种柔柔弱弱,深受这些将领所不喜。

再加上,朱允炆身边所最为亲近的人,是黄子澄、方孝孺等酸儒,这些人满口仁义道德,罗里吧嗦的,让这些喜欢直来直去的武将倍感烦躁。

而且,就是这些人在庙堂上想当然的削藩,让朱柏自焚而死,彻底激化了皇帝与各个藩王的矛盾,因此,那些过去与朱棣有过交情的北方武将,在战争初期,便带着士兵投降朱棣了。

同样由于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过于强势,也使得其它藩王在平乱过程中,一直持观望态度,给了朱棣可乘之机。

最终,朱棣清君侧的大旗一树,那些观望者继续观望,支持者顺势投诚,最终朱棣以北平一方属地为跳板,成功将坐拥全国资源的侄子赶下了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