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很多人在读历史的时候,总喜欢把自己代入其中一方。如果代入的一方胜利,就会欢欣鼓舞;如果代入的一方失败,也会泫然欲泣。用这种方法读小说自然很过瘾,但用来读历史,却会使我们距离历史真相越来越远。

比如说淝水之战,如果我们站在汉民族的立场来看这段历史,那淝水之战简直可以算是一场经天纬地的大胜。

从容而杜奸谋,宴衎而清群寇,宸居获太山之固,惟扬去累卵之危,斯为盛矣。——《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

可如果我们能够从理性客观中立的角度来看淝水之战,自然就能得出一个结论:淝水之战只是前秦帝国崩溃的导火索,却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如果仅是淝水之战失利,前秦帝国顶多暂缓一下对外扩张的势头,或者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毕竟前秦帝国比东晋帝国强一些。

可要命的是:前秦帝国长期坐在一个炸药桶上,淝水之战的失利,就像火种一样点燃了那个炸药桶,直接把前秦帝国炸得飞上了天。

我们还可以用官渡之战来做一个类比,自然也能得出一个结论:官渡之战只是袁绍失败的导火索,却并不是什么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

如果仅是官渡之战失利,袁绍顶多暂缓一下对外扩张的势头,或者由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毕竟袁绍比曹操强一些。

可要命的是:袁绍在官渡之战结束后没多久就病逝了,他的病逝直接引发了子嗣之间的内讧,最终被曹操渔翁得利。

这样一类比,大家就会发现:决定一个集团成败的,并不是什么战役的胜负,而是内部管理问题。

前秦帝国在淝水之战中损失军队,往多了说也不过十几万人。但此时的前秦帝国还控制着整个北方,如果他们的内部团结一致,随时可以再拉出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场惨败居然能使一个帝国分崩离析,这说明帝国内部早就存在着诸多隐患。如果没有淝水之战,难道就不会有其他的导火索了吗?未必。

前秦帝国为什么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很多人把它归咎于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其实不然。

对于任何时代的军队而言,保持最基本的阵型应该都不是什么难事,否则就不配被称为军队。而前秦帝国在北方打出一个大一统政权,军队素质一定不会差。

问题就在于:打遍北方无敌手的前秦军队,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表现得如此蹩脚呢?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在我看来,应该就是量变引起质变。

一支优秀的军队,就像一个精密而复杂的机械。除了指挥部,其他地方都不能发号施令。当指挥部认为“我们有必要做出一些牺牲”的时候,被牺牲的部队也必须义无反顾。这样的军队才是一支优秀的军队,这样的军人才是真正的职业军人。为什么要强调“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因为这是一支强军的必备素质。

可前秦军队的问题是:心怀鬼胎的人太多,整支军队变了色。

苻坚改变执政纲领,并借此机会灭掉前燕帝国统一北方,这是国力蒸蒸日上的表现。

可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样反而不利于自己获利,于是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使前秦帝国发生动乱。一旦发生动乱,他们可以趁乱获得更多。

还有一些人喜欢“养寇自重”,只要东晋帝国不出事,自己的利益也能获得保证。如果苻坚真的统一了中国,他会不会再次改变策略,对豪门士族举起屠刀呢?说不准。在征讨东晋帝国的过程中,自己会不会被当成炮灰扔出去呢?说不准。这都不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所以他们宁愿前秦帝国惨败,也不希望东晋帝国被灭。

还有一些人在前秦帝国的既得利益得不到尊重,自然希望找个由头跳槽到东晋帝国。或者借此混乱杀死苻坚,自己称帝。

前秦帝国融合了许多民族,但他并没能彻底消化这些民族。鲜卑(以慕容氏为代表)、羌(以姚氏为代表)、丁零(以翟氏为代表)和汉(以前凉张氏、东晋朱序为代表)等代表力量,都希望脱离前秦帝国的控制。不管他们在不在淝水战场,不管他们有没有主动谋划,他们都是导致前秦军队惨败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的存在,就是推动这次惨败的动力。

很多人说是朱序坏事,其实朱序只是一个代表,或者说缩影。如果前秦军队中只有朱序这么一个刺头,他敢妖言惑众,肯定会立刻被正法。

但现实是:当朱序大喊“秦军失败”的时候,整个前秦军阵都发生了混乱。传说中的军法官没有出现,传说中的军令如山也没有被执行。一场有组织的向后移动,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溃逃。

据说:王猛在临终前告诉苻坚:“现在还不到图谋东晋帝国的时候,我们现在最危险的敌人是鲜卑和羌,要优先收拾他们。”

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

很多人为此吹捧王猛,认为王猛未卜先知。可事实上,王猛这番说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因为苻坚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苻坚没有用言语表达而已。

苻坚绝对是一个有志于统一天下的枭雄,这类人有一个特质,那就是他们都有能力和信心驾驭各种各样的人。如果失去了这个特质,也就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可能性。

什么是统一?就是尽可能地拉拢大多数人。既然要尽可能地拉拢大多数人,就必须能接受泥沙俱下,就必须有容人之量。

手下的某些人三心二意甚至心怀鬼胎,苻坚怎么可能不知道呢?但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绝不能因为这种原因停止统一天下的步伐。

只有不断地征战,不断地用胜利拉拢大多数人,少数人就不敢太过分。等统一天下之后,再慢慢收拾心怀鬼胎之辈。大家可以看看历朝历代,大规模的清洗运动几乎都是在建国之后进行的,很少有哪个军事集团在天下未定之时搞大规模清洗。

刘邦非常了不起,但刘邦在与项羽针锋相对的时候,也只能拼命拉拢韩信、彭越和英布等人。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你们帮我收拾项羽,大家完全可以平分天下!

但等到项羽出局之后,刘邦立刻着手削藩,屠刀对准那些异姓诸侯王,毫不留情地砍了下去。

这才叫王者之风。

无论是前秦帝国的心怀鬼胎者,还是刘邦身边的异姓诸侯王,他们都懂得“兔死狗烹”的道理。

刘邦身边的异姓诸侯王,之所以愿意继续帮助刘邦收拾项羽,是因为项羽本身就是一个军事强人。如果坐视刘邦挨揍,结局未必会好。如果项羽打败了刘邦,结局估计更加不妙。所以尽管不愿,他们还是会硬着头皮帮助刘邦。

但前秦帝国那些心怀鬼胎者却没有这种后顾之忧,东晋帝国没有什么开疆拓土的野心,这是平衡政治的特点。所以他们敢在关键时刻捅苻坚一刀,拼着北方大乱也不能让前秦帝国一统天下。反正不管怎么乱都是北方乱,南方的东晋帝国不会瞎掺和,因为他们不会允许第二个桓温出现。

而对于前秦帝国原本的豪门士族而言,他们不会在关键时刻捅苻坚一刀,那不符合他们的利益。但是当他们发现新来的豪门士族开始捅刀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会大打出手。

不管有意无意,在淝水之战结束后,前秦帝国的各大利益集团分成数哌,闹得不可开交,整个前秦帝国也乱成了一锅粥。

或许在苻坚看来,自己还活着,就足以震慑各大派系不敢轻举妄动。而只要自己能够趁着这个空当统一天下,就能有充足的时间解决派系问题。

所以,苻坚一意孤行非要南征,他肯定也清楚:此时的东晋帝国抱成一团,非常不好打,但时不我待。

其实从东晋帝国的角度,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前秦帝国失败的原因:比如说果断放弃西凉和四川、谢安运筹帷幄,谢玄指挥得当,北府兵大放异彩等等,但这些都不是主因。

因为在这场战争中,东晋帝国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前秦帝国内部团结一致稳扎稳打,东晋帝国也只能像南宋那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无奈灭亡。

而前秦军队溃败之后的北方动乱,更与东晋帝国没有任何关系。与其说淝水之战是东晋帝国的胜利,不如说是前秦帝国的失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