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淝水之战交战的双方一个是北方的强国前秦,一个则是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他们的兵力对比是80万比8万,如此悬殊的敌我差距,本来就是一个必胜的局面啊,可最后前秦居然真的输掉了,这里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恰当的战术

淝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从长安出发,准备一举灭掉东晋,统一中国。当时前秦国内有许多人劝阻苻坚,认为时机还没有完全成熟,不适宜南征,但是苻坚不顾阻挠,坚决要灭掉东晋王朝。

苻坚的百万大军出马,那自然是攻无不胜,战无不克,他攻下了寿阳等地区。在此期间,他还截获了东晋大臣之间往来的书信。信上说,苻坚的军队太厉害了,估计自己是不能活着回去了。苻坚很高兴,就带领骑兵八千,前往出击,同时派遣东晋投降的将领朱序,前去劝说东晋将领之一的谢石投降。

可是没有想到,这个朱序只是诈降,见到谢石以后,朱序劝说谢石先发制人,打个苻坚措手不及。谢石就改变了原有的作战计划,派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赶往洛涧。在这个地方,刘牢之斩杀了前秦军队一万五千余人,取得了大捷。东晋与前秦的第一次较量,以东晋胜出而告终。

苻坚经过这次挫折,对东晋也不敢再这么轻视。前秦和东晋在淝水对峙。晋军的统领谢玄请求渡河作战,苻坚同意了。苻坚有人认为趁着晋军刚渡河的时候攻击,一定能取得成功。可是苻坚认为水战不是自己的优势。《孙子兵法》上说"半济而击之",苻坚根据这句话,认为当晋军刚过河,还没有整理好阵容时,攻击是最合适的。

苻坚这么想也没有错,于是就下令前面的军队向后撤,给晋军一些地方。可是没有想到,当秦军后移时,朱序,就是前面那个向谢石告密的朱序,在后面大喊"前面的秦军败了"。秦军立马溃逃了,百万大军落荒而逃。晋军就乘胜追击,赢得了这场决定晋国国运的重要战役。

外强中干的前秦

仔细回顾这场著名的淝水之战,我们必须承认,东晋在战术方面指挥得当,但是秦军为什么会溃逃,这里面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值得我们仔细考虑了。

淝水之战前,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宰相,在此期间,王猛发动改革,整顿官吏,极大的增强了前秦的国力与实力。

可是在这期间,前秦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十多年内,发动的战争多达十四次之多,百姓也是难以安居乐业,士兵也都疲于征战,十分不满如此频繁的战争,负面情绪很大。苻坚的手下苻融更是直言:"我数战,兵疲将倦,有惮敌之意,不可以伐"。王猛在去世前,也曾告诫苻坚不要轻易南征。

如此大规模的扩张还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前秦的统治基础并不牢固。

前秦将蜀地归为自己的统治领域,可是川蜀地区在被征服之前,一直是东晋的地盘,东晋有着长达三十过年的统治基础,所以蜀人并不是很顺从前秦的统治。此外,前秦统治的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关系十分复杂。大多数的民族之想着保护自己民族的实力,对于帮助苻坚南征并不是很上心。苻坚的百万大军中,大半都是汉人,因此不太听从苻坚,只想着如何保存自己的性命。

前秦看似是统一中国北方了,但是许多人只是尊苻坚为帝,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会叛离苻坚。淝水之战后,前秦的少数民族果然就反叛了。

团结一心的东晋

说完前秦的各种劣势,我们再来看看东晋的优势。

东晋这边要说弱其实也不是特别弱,只是军队少了一些。毕竟北魏也曾数次攻打东晋,一度打到了长江边,但还是失败了,由此我们就可以从侧面看出东晋的实力也是那么弱的。东晋经营南方地区多年,农业得到发展,人口也是不断增加,所以东晋的实力一直在不断恢复中。

而在当时淝水之战能够取胜,也在于孝武帝有识人之明,他选择了谢氏家族的谢安作为主帅。谢安辅佐孝武帝可谓是尽心尽力,当孝武帝还年幼时,谢安就努力保护他不受恒温的控制。为了东晋,谢安可谓是鞠躬尽瘁。同时,谢氏一族也出了很多人才,谢安的侄子谢玄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谢石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正是这些人在前线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让东晋得以继续延续下去。如果缺少一个像谢安一样镇定自若的主帅,战争能否成功还真不好说。

当然,淝水之战能够取得胜利,也离不开朱序等一帮人的努力。他们在前秦军队搜集情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淝水之战对于东晋来说是生死存亡的大战,在死亡的威胁下,士兵们也是激发出了内心的斗志,所以作战才能更加英勇。

淝水之战后,东晋也是在谢安的指挥下继续北伐,最终收复了黄河南岸的大片土地,为东晋能够延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发现,淝水之战中东晋的胜利看似偶然,其实早就埋下了伏笔。除了朱序等人在战术上提供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前秦没有完全消化自己的领土,,并且没有处理好民族关系,让自己的军队实际上没有什么作战能力。东晋正是抓住这一点,才让前秦败退,创造了这场罕见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