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苻坚是两晋十六国时期难得的雄主,对内诛杀暴君,平定叛乱;对外开疆拓土:东取前燕,西收凉土,北纳代国,收复被割据已久的北方大地,建立一统北国的前秦政权!
但是,苻坚的雄心壮志也让他葬送了辛苦打拼来的前秦江山。公元383年,苻坚攻打东晋,在淝水遭到晋军惨痛打击,兵败如山倒,史称“淝水之战”。此役后,前秦国力大衰,苻坚大势已去,没过多久苻坚就兵败被擒,为曾经的部下姚苌所害。
作为曾经的北国雄主,苻坚是犯了哪些致命的错误,导致他在淝水之战中输的如此惨痛?
有人说是苻坚的轻敌大意;也有人说是他的仁慈;还有人说是战术失利所致。
上述理由也只能作为苻坚失败的借口,而真正导致此役失败的原因就在前秦丞相王猛的一番话中:
猛曰:“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选自《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苻坚》)
从王猛此言来看,透露了两点不能伐晋的理由:1、东晋乃正朔相承,和四邻友好相处,国内也上下安和;2、前秦仍有内患,慕容垂、姚苌这些豪杰都在虎视眈眈,等待合适的复仇时机。
王猛可谓料事如神,分析的如此透彻,一语点中苻坚攻打东晋必败的原因:前秦内有忧患,人心不齐;东晋则是上下一心,凝聚力强大。
其实王猛的分析不无道理,在《孙子兵法·谋攻》中提出过五点知胜的方法: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其中“上下同欲者胜”就是王猛所表达的意思,也是苻坚的败因所在。遗憾的是,苻坚把这忠言当成耳旁风,最终导致兵败国破的局面。
王猛死后,苻坚执意发动攻晋之战。在做决定前,苻坚在朝堂上做了一个调查,想听听朝臣的意见。但是,苻坚不曾想到,此言一出,当即遭到了前秦一众大臣的反对。
以左仆射权冀、尚书原绍、太子左卫率石越为首的朝廷重臣;以征南将军苻融为首的宗室;以太子苻宏、宠子中山公苻诜(shen)为首的子嗣都持反对态度。
反对的理由都基本相同:其一,晋道虽微,未闻丧德,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江表伟才,可谓晋有人焉;其二,秦军数战,兵疲将倦,有殚(dan)敌之意;其三,鲜卑、羌、羯攒(cuan)聚如林,慕容垂、姚苌等人有异心,不得不防。
苻坚尚未出师就遭到群臣反对,可见讨伐东晋之战必是无法达到“君臣同欲”状态。更何况,前秦内部还有一大“隐患”尚未得到苻坚的重视。
当肱骨之臣,骨肉至亲再三反对时,唯有慕容垂、姚苌等旧敌在唆使苻坚伐晋。
慕容垂是前燕国的重臣,王猛称他为“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苻坚不以为然,以慕容垂为当时英豪,可以助自己建立不朽之功为由,拒绝了王猛谏言,重用慕容垂。
慕容垂也深知王猛对他不怀好意,所以在前秦一向小心谨慎。直到前燕国灭,慕容垂才开始燃起光复燕国的“异志”。
及坚擒暐,垂随坚入邺,收集诸子,对之悲恸,见其故吏,有不悦之色。前郎中令高弼私于垂曰:“.....收纳旧臣之胄,以成为山之功,奈何以一怒捐之?窃为大王不取。”垂深纳之。(选自《晋书·卷一百二十三·载记第二十三·慕容垂》)
所以,慕容垂在苻坚南下伐晋的事上,大肆吹捧,鼓励苻坚发兵其实是为自己着想,并非和苻坚站在同一战线。苻坚却不明就理,对慕容垂产生巨大的信任,甚至把慕容垂视为和自己定天下的唯一人选。
此外,前秦还分布着以慕容暐为首的前燕势力、以拓跋氏为首的鲜卑势力、以姚苌为首的羌族势力等,都对前秦内部构成了巨大威胁。但苻坚仍未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依然坚持发兵伐晋,结果可想而知。
坚下书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良家子年二十已下......皆拜羽林郎........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东西万里,水陆齐进。(选自《晋书·卷一百十四·载记第十四·苻坚》)
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失去中坚力量;不顾民怨,强征士卒,劳民伤财;不顾旧敌二心,任其韬光养晦。仅凭这三条,苻坚就无法达到东晋那样“上下同欲”的状态。最终,才导致苻坚兵败淝水的结局。
同时,这也印证了《孙子兵法·谋攻》中“知胜五法”的重要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