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公元前238年,一代英主秦王嬴政通过娴熟的谋政手段和令人诟病的残忍,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彻底解决了秦国内政之纷争,正式开始亲政。随后,踌躇满志的秦王嬴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建议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方略,开始了一统天下之举,并切合实际地制定了“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具体执行策略。公元前236年,秦国借着燕、赵交兵正酣之际,兵分两路进攻赵国。

随后依次灭亡了原本位列战国时期的东方六雄——韩、赵、魏、楚、燕、齐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千秋壮举。

众所周知,秦国灭亡六国之顺序,主要还是基于“远交近攻”这一基于地理形势的战略进行排序的,在此战略指导下,韩、赵、魏这与秦国“紧密相连”的三国邻居就很不幸成为了秦国虎口中的前三道菜,尤其是韩国,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成为了遏制秦国东进的一道屏障,秦国欲除之而后快,而且韩国的极度弱小也成为了秦国垂涎欲滴的原因之一,因此秦国毫不犹豫将其作为第一个吞并对象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秦国首先消灭韩、赵、魏这三国仅与地理位置有关吗?换句话说,就是因为与秦国国土接壤紧密,“远香近臭”,所以韩、赵、魏就成为了秦国“看不惯便要打”的原因?如果果真如此,当时南方的楚国也与秦国“紧密相连”,难道就是因为楚国地盘大,秦国畏惧所以才不敢动刀子?这显然也不是事实,这就说明,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首先拿韩、赵、魏三国开刀,背后必定有所深层次考虑。这又是何考虑呢?

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而不先灭楚,原因绝非为楚国“强大”

之所以说秦始皇先灭韩、赵、魏三国而不先灭楚国,原因并非是因为秦始皇忌惮楚国的“强大”,原因有两条:

1,楚国没落的事实。楚国虽然自春秋至战国时期始终位列南方大国之地位,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广大的疆土面积和众多的人口:领有疆域5000里,带甲兵士达百万,地大物博,粟支10年。因此,当秦始皇问名将王翦灭楚需要多少兵马时,王翦给出了一个大数目:非六十万不可。而秦国灭魏国也不过才用了10万兵马,王翦“狮子大开口”说出了六十万,可见楚国疆域之辽阔、兵源之充足可谓根植于战国时期经验丰富的武将之心。

不过虽然自古占据天时地利,有着这么一份庞大的家业,奈何楚国昏君辈出。并且由于其与强秦做邻居,因此二者之间的战争连绵不断,但楚国基本处于挨揍的份。特别是自秦将白起攻陷楚都后,楚国被迫数次迁都,先是迁都于陈地,之后又再次迁都于巨阳和寿春。国力大为削弱,国民士气也大大挫伤,因此此时的楚国空有地方大国的空头衔,早已不具备地方大国的硬件实力,远远无法与强秦相匹敌。

2,秦始皇无所畏惧的个人气质。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在统一中国时期采取“先南后北”的军事战略很是为后世人诟病,原因之一便是中国历代王朝统一顺序基本是由北向南、由强而弱,赵匡胤避开北汉先灭亡势力弱小的南方,显然有畏惧北方辽朝的强大。作为一国君主本应雄才伟略、挥斥方遒,却不曾想有让其害怕之物,如此必然导致国家的发展遇强折返,果然终两宋三百多年,不仅没能一统天下,而且“积弱”现象很是明显,虽然坐拥江南富庶之地,但屈辱亡国却也让人扼腕叹息不止。

秦始皇先灭韩、赵、魏这三国,因为他对这一事实很是忌惮

秦始皇虽然出生于赵国,从小受到的法家思想的直接教育较少,但其本人确实为不折不扣的法家思想拥护者,原因有二:一是秦国浓郁的法家氛围。秦国自秦孝公施行变法以来,法家思想便在秦国生根发芽,至秦始皇登基称王时,已过去了六世,不仅基于法家的治国政策已趋于完善,更重要的是依法治国、“法不从阿”、“一断于法”的思想深入人心。如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关键时刻,为鼓励民众奋勇抗敌,秦昭王下令“赐民爵一级”,征召十五岁以上男子奔赴前线作战。秦始皇虽然从小未接受法家思想教育,但出于对祖国的依赖和敬仰之心,必然也是奋勇融入。

秦始皇灭六国的顺序,首先灭韩、赵、魏三国,是否有某种深层次考虑?联想到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青睐以及法家思想在引领国家发展壮大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可知:秦始皇之所以如此行事,应有如此忌惮:法家思想会引领其他国家发展壮大,从而成为了秦国灭六国的最大阻力。那为何要先拿韩、赵、魏三国开刀而不是拿楚国开刀呢?这是因为法家思想的来源地之一便是韩、赵、魏所在的三晋之地,故而有晋法家之说。而且通过比较可知:晋法家主张较为过激,并且受儒家教义影响较小,因此相对于齐法家而言,其对国家的发展引领作用显然强于齐法家。

众所周知,法家思想的开山鼻祖李悝为魏国人,其著有《法经》,在其辅佐下,魏国在明君魏文侯的带领下,魏国发展迅猛,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国辅佐的中原霸权。只不过魏文侯之后的明君不再,故而迅速衰落了下来,由此也可知晓,法家思想很依赖于明君的存在。而吴起虽然在楚国进行变法,但毋庸置疑的是他本身却是魏国人,因为谗臣陷害才逃奔到了楚国;至于韩非则更不必说,他是法学思想的集大成者,生于韩国,正是因为韩非的天才博学,秦始皇便率军攻韩,逼迫韩国交出了韩非,并且再没让其回国。

虽然赵国没有出现一位像样的法家代表人物,但国君赵武灵王坚持的“胡服骑射”弃儒变革,不正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吗?这正迎合了法家思想精髓之一:变革。而且其收到的效果自不必说,即便赵武灵王早已不在,即便继任国君昏庸,但赵国依然具有生长壮大的土壤环境,虽然目前弱于秦国,但一旦出了明君,必然犹如沉睡的雄狮,可再次与秦国相抗衡。

由上可知,韩、赵、魏作为之前的晋国故地,是生长法家思想的源泉之地,天然的法家思想土壤成就了李悝、吴起这样的法学鼻祖,更是成就了韩非这样的法学天才和赵武灵王这样的变革家。而见识了法家思想给国家发展、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的秦始皇,便对这一事实很是忌惮:倘若放任韩、赵、魏法家思想的恣意生长,一旦明君出世,秦国统一六国将会难上加难。故而本着“以防后患”的心理,先消灭了晋法家思想发源地的韩、赵、魏三国。

结语

从地理位置来看,秦国与韩、赵、魏以及南方的楚国皆为近邻,为何秦国灭六国的顺序中首先对韩、赵、魏三国发难呢?除去地理位置上的诸多考虑外,秦始皇先灭这三国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便是:这三国乃晋国故地,并诞生出了李悝、吴起、韩非这样的法学大家以及迎合法家思想之变革内涵的赵武灵王。作为对法家思想持极其肯定之态的秦始皇,对法家思想(尤其是晋法家)在富国强兵、引领国家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一事实是了然于胸的。出于忌惮这一事实,为了防止晋法家思想发源地的韩、赵、魏三国在法家思想的引领下重整旗鼓、发展壮大,避免它们成为了其统一天下的巨大阻力,秦始皇便在消灭六国的顺序制定上,将这三国列在了名单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