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建安元年,曹操将汉献帝迎接到许都,从此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此将全部朝政握在手心,无所顾忌了。根据史书记载,此时的曹操远不像后期那样飞扬跋扈,恰恰相反,他处处小心谨慎,对献帝恪守君臣之礼,不敢僭越半步。

这是因为,当时距离董卓败亡,为时不远,天下人尤其是那些关东诸侯们,不管内心中怎么想,但至少表面上,竭力与董卓划清界限。曹操是当年首倡讨伐董卓之人,此举让他在政治形象上加分不少,因此,他尽量将自己迎接献帝到许都之举包装成忠臣的义举。

曹操虽然将献帝接到自己地盘上,此事实际上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固然为自己带来政治红利,在与关东诸侯打交道时,在政治上抢得先机,但同时,一旦处理不好,有可能成为政治桎梏,让自己做事处处考略周全,免得给政敌授予把柄,将自己斥为第二个董卓。

董卓的下场殷鉴不远,如何在权力场平衡,考验曹操的智慧,权力来自于实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实力,就可以为所欲为。董卓实力不可谓不强,最后还不是身败名裂,身首异处。

与建安末年不同,刚迁到许都初期,虽然献帝君臣,从长安一路落魄逃窜,仓皇落魄犹如乞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无所有,相反,他们最大的资本就是依然象征着中央法统,是大汉帝国的权力中枢,虽然此时已经无法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但其影响力仍然无法忽视。

曹操明白,他拥有“实”,即军队和地盘,献帝君臣有“名”,只有“名”“实”相结合,他才能政治上有更大的作为,进而才能号令天下,如果名不副实,那么,他做事将名不正言不顺。

后世有些人误解,以为献帝君臣被曹操接到许都后,就沦为他掌中玩偶,其实不然,当时两者之间的关系充其量是合作关系,曹操远不能完全左右献帝君臣的意志。

这从一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有一次,皇帝宴请百官,不知是曹操赴宴迟到了,还是席间礼数不周,太尉杨彪没给他好脸色,曹操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匆忙之间,只好托辞身体不适,借口要去卫生间,急忙逃了出来。

由此可见,以杨彪为首的老臣们,完全没有由于到了曹操地盘,就对他俯首帖耳,毕恭毕敬。或许,那一刻曹操想到了董卓,董卓不就是在赶往宫中参加朝会途中被王允、吕布一伙干掉了么?

就算你有千军万马,当你独自处在一个狭窄环境内,除掉你还不是杀掉一只鸡一样?估计曹操出来后,很后怕。

但往后怎么办?总不能就此不参与朝会了,总不能往后就这样天天提心吊胆,曹操决定发起反击。建安二年春,袁术称帝,这给曹操一个绝佳理由,因为杨彪与袁家是姻亲,曹操便指责杨彪涉嫌参与袁术谋逆,将他下狱,送到许都令满宠那里。

所有人都明白,曹操这是开始公开打击报复了。杨彪出身名门望族弘农杨氏,灵帝时就任京兆尹和卫尉等职务,董卓作乱后,历任三公,维持风云飘摇的大汉朝廷,扶大厦之将倾,保护汉献帝从洛阳到长安,又从长安陪同汉献帝历经九死一生,千里逃亡,返回洛阳。这样的人,想要谋反,说出来,恐怕曹操自己都不信,但这已经不重要了。

杨彪下狱消息传开,朝野震惊,尚书令荀彧和少府孔融都站出来,他们都知道满宠是个酷吏,到他那里,不死也要脱层皮,像杨彪这样长期身居高位的人,哪里受得了这罪,便写信给满宠,为杨彪求情。

但是谁想到,满宠就是不给面子,各种刑法一样没少的伺候杨彪,不过,杨彪根本是莫须有,自然审问不出什么证据来。最后,满宠向曹操汇报说:“杨彪考讯无他辞语。当杀者宜先彰其罪;此人有名海内,若罪不明,必大失民望,窃为明公惜之。”

没过几天,杨彪被无罪释放,当然他的太尉再也没法当下去了,被免职。荀彧和孔融对满宠感激不尽,以为自己误解了他的一片好心,满宠这是用公事公办的方式,为杨彪洗刷罪名。

其实,事情闹到这一步,满宠的真实态度究竟怎样并不重要,关键是曹操怎么想,其实,曹操自始至终,并没有打算要杨彪的命,他是用这种办法打击杨彪,同时检测一下朝野的反应。

事后,曹操发现,不但像孔融这样的名士站出来反对,就连自己队伍中的荀彧都站出来反对,可见朝堂阻力很大。

至于满宠,作为曹操心腹,自然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不给杨彪吃点苦头,肯定是不行的,至于那番话,只不过借着自己嘴,说出了曹操的心思罢了。见达到了打击政敌和检验朝堂各方反应的目的已达到,曹操便顺水推舟把杨彪放了。

经过此事,曹操了解了那些人与自己不可能同心,这也为孔融以后被杀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