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汉朝历史里汉景帝是个好皇帝吗?
刘启(前188年——前141年),汉文帝刘恒和皇后窦氏所生的嫡长子,西汉王朝的第六位皇帝。他一生勤俭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削藩之策,平定七国之乱,延续其父的国策,开创了“文景之治”,也为其子汉武帝刘彻打造“汉武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见,后世对汉景帝刘启的评价实在是很高,妥妥的圣君一枚。然而,文史不假个人却对汉景帝的评价持自己的保留意见,认为他明显被后世高估了。
接下来,文史不假带您了解真实的汉景帝刘启,尤其是从他诛杀晁错和逼死周亚夫两件事,来分析这个墨守成规和刻薄寡恩的封建帝王。
汉文帝刘恒过世后,太子刘启登基即位,史称“汉景帝”。当时的西汉王朝,已经从建国初期的战乱和衰败中复苏过来,无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已经日渐的发展和成熟。
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景帝登基时国家已经呈现出了“海内殷富”的可喜景象,而汉初的开国功勋贵戚们也相继离开。这样的背景下,改革的动力越来越足,改革的阻力越来越小。按理说,三十岁即位的刘启,本应该励精图治,甩开膀子撸起袖子好好干一场,即便不能大展宏图,好歹也得整出点儿动静。
可是,可是!这位新帝尽管正当盛年,可却是老气横秋,一点儿进取心都没有。看来,自幼在黄老无为思想的熏陶下长大,刘启就是个典型的无为皇帝和守成之主。甚至于,他还是个平庸皇帝,这样的皇帝,如何堪配圣君的称呼!
汉景帝的平庸,表现在很多方面,对于国家的好多弊病,他不是看不见,而是看见了却不知道如何去解决。相比这点,刘启还不如其父汉文帝刘恒呢,反正看见了也假装没看见,不用去费劲考虑如何解决,一句“与民休息”就蒙混过去了。
晁错在汉文帝执政时期,就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智囊,他的《言太子宜知术数疏》、《举贤良对策》等论疏,更是被汉文帝高度赞赏。他与贾谊一起被文皇帝精心挑选出来,留到以后辅佐自己的儿子刘启。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颖川人,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文学家。汉文帝时,担任太常掌故,后又出任太子舍人、博士和太子家令等职。汉景帝即位后,他担任了内史,后又迁至御史大夫。
可惜,贾谊英年早逝,于是晁错就成了太子府的首席教师,之后更是成了汉景帝身边最信赖的帝师,还被提拔为朝廷的御史大夫。基本上,汉景帝初年的国家大政方针,全都由晁错制定并负责实施。
在晁错的一再坚持下,汉景帝终于决定做点儿工作,那就是削藩。自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以后,在全国大肆分封诸侯王,而且是代代世袭,传承到汉景帝时,各地的诸侯王已经日益成为了中央政权的威胁。
景帝二年,晁错上疏《削藩策》,其中提出: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削藩之策,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必然能大幅度加强西汉中央集权的程度。但是,由于侵犯了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当即就遭到了朝廷内外的一致反对,尤其以刘氏的宗亲权贵为主。
公元前154年,诸侯王中势力最大的吴王刘濞率先作乱,他联合了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共同起兵。
景帝闻讯后,立即召集晁错等朝臣商量如何出兵平叛的事宜。在晁错的建议下,汉景帝刘启决心御驾亲征,公然打出天子旗号,以讨伐作乱的叛军。
吴楚七国尽管造反叛乱,但却不敢公然打出“反汉”的旗号。为了师出有名,只好宣称是为了清除景帝身边的佞臣而不得以出兵,还进一步提出了“清君侧、诛晁错”的口号。
面对准备充分的诸侯叛军,朝廷的汉军被打得节节败退,甚至落花流水,几乎都没有还手之力。
尽管汉景帝深知所谓的“清君侧”无非就是一个幌子和借口罢了,尽管他也深知晁错是对国家肝脑涂地的赤胆忠臣。但是,为了延缓和迟滞叛军的进攻,哪怕只能起到微末之力,汉景帝已经有了诛杀晁错的想法。
只不过,汉景帝不愿背上欺师背祖和屠戮忠良的恶名。于是,他借用了别人之口提出诛杀晁错,这个“别人”,就是晁错的死敌袁盎,据《史记》记载:
盎素不好晁错,晁错所居坐,盎去;盎坐,错亦去。两人未尝同堂语。
袁盎提出,借用晁错的人头来换取吴楚七国的退兵,此疏正中了汉景帝下怀。虽然继续表现得非常犹豫,但却加封了袁盎太常之职。眼见汉景帝已经有了倾向于意见,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等人联名附议,提请将晁错满门抄斩以平息七国之乱。
尽管汉景帝还是装得颇为不舍,但却很快下旨在东市将晁错腰斩。注意!是“腰斩”而非“斩首”,只有十恶不赦之罪,才会受此刑罚,可见汉景帝有多么的决绝和冷酷。
一代名臣就这样殒命,对于战局几乎连丝毫的作用都没有起到,唯一只能证明汉景帝是一个冷漠无情之人。据《汉书》记载,校尉邓公在事后上疏言事:
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事到如今,景帝已经没有了任何转圜的余地,只得铁了心的进行军事平叛。他升任细柳营周亚夫为太尉,具体负责领兵平叛。结果,在周亚夫的超常发挥之下,汉军不到三个月就取得了平定七国之乱的胜利,强有力地维护了汉景帝的统治。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江苏沛郡人。在平定七国之乱后,他被汉景帝剥夺军权,改任丞相一职。
周勃生前因为战功而被封为绛侯,作为次子的周亚夫,本来没有资格承袭爵位。周亚夫的长兄周胜才是家族爵位的继承人,他还迎娶了汉文帝的女儿为妻。
不过,周胜却因为杀人获罪而死,爵位只能由周亚夫予以继承并被任命为将军,率兵驻扎在细柳一带。而他所率的军队,就是闻名后世的“细柳营”。因为治军严谨,训练有素,周亚夫给汉文帝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据《史记》记载: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汉景帝继位后,果然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随着七国之乱的爆发,尤其是晁错被诛杀后,汉景帝唯一能依靠的就只剩下了周亚夫,他被升任为太尉,亲率大军与七国的叛军进行作战,并在三个月后平定了七国之乱。
在七国之乱期间,梁国支持汉景帝平乱,因而受到了叛军的连番攻击。情势危机之下,梁王刘武不停地向周亚夫进行求救,而汉景帝也多次下令要求他去救援。
但是,固执的周亚夫却始终按兵不动,他为了扭转战场劣势,希望梁国军队可以尽可能地拖住叛军的主力,并最大限度的消耗叛军实力。而自己则以逸待劳,伺机集中兵力进行围剿。
如果于公的角度来讲,周亚夫的确没错,而且也得到了汉景帝的默许;但如果于私的角度来讲,周亚夫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梁王刘武是当今窦太后的儿子,当今皇帝刘启的同胞弟弟,换句话说,人家娘仨是一家人。
你周亚夫让梁王刘武去做诱饵,即便当哥哥的景帝能够答应,但当母亲的窦太后一定不答应。于是,虽然七国之乱平息了,但是周亚夫却越来越被窦太后和汉景帝所提防,还被梁王刘武所仇视。
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被明升暗降,虽然成为了丞相,但却丧失了兵权。景帝刘启有了废除太子刘荣的打算,但却立即遭到了丞相周亚夫的坚决反对。至此,两人的矛盾彻底被激化,而且一直没有得到缓解。
不久,周亚夫就以病为由,被汉景帝免除了丞相的职务,归家养老。儿子周阳为了给年迈的父亲准备后事,私下购置了五百件殉葬用的铠甲和盾牌贮藏在家中。
结果,有人借此事告发周家,说他们居心叵测,蓄意谋反。而汉景帝不仅不念及周亚夫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的功绩,反而对他长期提防,今借此事借题发挥,下旨要求廷尉进行严肃的查处。
不过,廷尉查来查去也没有其他的斩获,确实是只有殉葬用的盾牌和铠甲,并没有其他的任何异常情况。但是,廷尉已经得悉汉景帝的真实用意,为了打压周家并向汉景帝交差,居然以“即使不想在地上造反,死后也要到地下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将周家上下统统问罪下狱。
被捕入狱后,周亚夫气得一句话都没有说过,既不谩骂,也不辩解,心说自己几代人辛辛苦苦辅保刘氏江山,竟然落得如此下场。于是,心如死灰的周亚夫开始在狱中绝食,即便如此也没有引起汉景帝的宽赦,五天后就吐血而亡。
汉景帝刘启就是这样对待有功于自己的朝臣的,除了晁错、周亚夫、窦婴等重臣外,就连他自己的弟弟刘武,甚至于亲生儿子刘荣也都没有饶过。
或许,汉景帝刘启唯一得意之处就只在于,他生了一个雄才大略的儿子刘彻,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了这个儿子,也就是闻名后世的汉武大帝。
事实上,在西汉初期的几位皇帝中,除了汉惠帝以外,最尴尬的就要数汉景帝了。因为,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庙号“汉太宗”;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庙号“汉世宗”。唯独自己,死后竟然没有庙号。
充分说明,尽管现在汉景帝被不断神化,塑造成了一代圣仁之君,但在当时的社会,他并不被后人所认可。文史不假斗胆建议,是到了该重新评价和定位汉景帝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