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汉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令后世无数帝王艳羡不已,宽厚仁孝的文帝给儿子汉景帝刘启,留下了一片大好的江山,但平静壮美的山河下面,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这股暗流从自以为聪明的晁错劝景帝削藩开始喷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的吴王刘濞,刘濞之所以造反主要原因有四点:其一,吴国经济发展迅速,刘濞手中有钱又有兵,具备造反的资本;其二,刘濞日益骄横,野心逐渐膨胀,具备造反的主观意愿;其三,文帝时,吴国世子入朝因与太子刘启下棋起了争执,被刘启误杀,刘濞与景帝刘启有杀子的私仇;其四,景帝削藩促动了藩王的根本利益,使刘濞具备了造反的理由。有这样四点原因,我们就不难发现,当时藩王势力对中央权威的确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急于建功的晁错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迅速),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
晁错的见识不可谓不深,观点不可谓不准,唯独看得还不够远,因此他为自己和家族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终遭腰斩并被灭了九族。晁错的死虽没能止住“七国”造反的脚步,但却巩固了汉景帝削藩的决心。景帝派中尉周亚夫(绛侯周勃的次子)为太尉,率36位将军迎击吴楚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率兵解齐之围,并命窦婴(窦太后堂兄之子)为大将军,驻荥阳督战。周亚夫率汉军很快平定了七国之乱,吴王濞逃到盟友东瓯国,被东瓯王所杀。景帝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着手进一步解决藩王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景帝解决得不够彻底,以致后来汉武帝不得不继续采取削藩措施。
汉景帝在位16年,除了平定了“七国之乱”,外交上还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展开了亦战亦和的务实政策。在主张和亲政策的同时,也派遣李广、程不识等将进行必要的抵抗,这种和多战少的韬光养晦政策为汉武帝后来彻底地打败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政上,汉景帝采取“重农抑商、轻徭薄役、约法省禁、打击豪强”等休养生息的政策,为汉武帝积累了打败匈奴的经济实力。
汉景帝的文治武功确实值得称赞,是西汉著名的有道明君,但从做人的角度来看,汉景帝又是一位“寡恩忍杀”的小人。主要表现在他明知不该杀却故意杀死的两个人身上,一个是见识绝伦的晁错,另一个就是一代名将周亚夫。在削藩之前,晁错就已经明确指出“有些藩王,你削藩他早反,你不削藩他晚反”,汉景帝认可了这种说法才开始削藩的,但事到临头,为了堵住藩王“诛晁错,清君侧”的造反借口,竟以“不爱一人以谢天下”的奇怪理由,冤杀了晁错。名将周亚夫的死,就更冤了。他为了给幼子刘彻继位扫除所谓的威胁,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周亚夫削职下狱。倔强正直的一代名将周亚夫终因受不得屈辱而于牢中,绝食五日,吐血而死。
历史上的汉景帝是个好皇帝吗?
汉景帝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好皇帝之一。但这位好皇帝的成功,却建立在功臣,甚至是家族亲人生命的基础上,他追求的只是维护刘家王朝的长治久安,其它任何的人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否则就可能遭致杀身之祸。由此可见,所谓的好皇帝同样是极端的独裁者,同样是霸道、残忍的化身,很多事情也许不是他的本意,但由于历史局限性,他也不得不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