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魏惠王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的典故,不过通常都是不好的,比较有名的就有上学时学过的课文,《孟子见梁惠王》,留下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典故。(因为魏惠王迁都于大梁,所以也被成为梁惠王)

魏惠王是不是昏君?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 ~ 公元前319年),叫魏罃(yīng),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在位时间在战国时期算很长的了,也经历了魏国的由盛而衰。

魏惠王继位时,魏国经历了魏文侯和魏武侯两代国君的励精图治,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此时魏国经过东征西讨,地盘已经相比开国时期增加了很多,但魏国地处中原,北是赵国,南是韩楚,西是秦国,东是齐国,真的是四战之地,所以对于魏国来说,外交很重要。

原来在魏文侯时期,魏国团结三晋,带领两个小弟赵国和韩国东征西讨,但从魏武侯时期,三晋之间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关系已经没那么好了,但还可以维持。但到了魏惠王时期,三晋已经完全撕破了脸皮。

远交近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于国家来说都适用。而魏国从魏武侯时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国家战略目标,和秦国打,和楚国打,声势是打出来了,但也把邻国都得罪了。而到了魏惠王时期,这种短视就更加严重了。

魏国的势力虽然在战国初期是第一,但敌人太多,魏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交好其余国家,找准一个方向扩张,而秦国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秦国在魏武侯时期被吴起打败后,失去了河西之地,已经很衰弱了。

但可惜,魏惠王看不上秦国的边陲之地,他追求的是表面上的风光。在他看来,控制三晋,压服齐、楚,才是煌煌伟业。因此他作出了战略方向东移的选择,西守而东攻。甚至,他干脆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搬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自以为居天下之中,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天下的领袖。而且他还接受了商鞅的鼓动率先称王,要知道当时除了自称蛮夷的楚国和越国称王,其他几国的国君都是称公或者侯的。

而他战略方向的转移,自然和三晋其他两家赵国和韩国,以及东方的齐国产生了矛盾。

剩下的故事,已经是耳熟能详了。先是魏国和赵国发生战争,魏国大军包围赵国都城,却被齐国田忌和孙膑围魏救赵,孙膑的好基友庞涓在桂陵被设伏大败。

后来魏国又向韩国进攻。韩向齐求救,齐、魏军 大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魏军大败,主帅庞涓身亡,太子申被俘。

此后的几次战争都以魏国的失败而告终,魏国已经衰落,失去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已经沦落到二流国家。此消彼长,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强盛起来,魏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

魏惠王是把一把好牌打了个稀巴烂,本来最有机会统一中国的魏国,却在他手上由盛而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