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宋仁宗的身世

宋仁宗赵祯,最初的名字叫“赵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养母为章献皇后刘娥,母亲为李氏(后被封为宸妃)。早年刘娥被宋真宗宠信,因为没有儿子,就想出了借腹生子的办法。当时,宋仁宗的生母李氏为刘娥的侍女,刘娥就让李氏去侍寝,后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赵受益。李氏被封为才人,而刘娥将其子抱过来,对外声称为自己的儿子,俗话说“母以子贵”刘娥因此被立为皇后。

天禧元年(1017年),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赐名赵祯。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长期生病居住在后宫,政事多由刘皇后决断。宰相寇曾秘密议奏请皇太子赵祯监国,因事情泄露被罢免了宰相,朝廷用丁谓代他为相。后来,宦官周怀政谋划废掉刘皇后杀掉宰相丁谓,重新起用寇准来辅佐太子。周怀政被告发后,第二天就被丁谓等人诛杀,寇准贬谪为衡州司马。宋真宗诏令皇太子开设资政堂,让大臣处理天下政事,由刘皇后在内裁制。

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驾崩,遗诏太子赵祯即皇帝位,尊刘皇后为皇太后,由于赵祯当时只有十三岁,军国大事由太后处理。刘太后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有小臣方仲弓上书,请求依照武则天的做法,立刘氏庙,大臣程琳也献上《武后临朝图》,意思是让刘太后效仿武则天称帝。虽然说,刘太后垂帘听政,权倾天下,但是她没有武则天那样的野心,所以刘太后把方仲弓的上书丢在地上。根据《宋史》记载,刘太后说了八个字:“吾不作此负祖宗事。”意思是说“我不做这样有负祖宗的事情。”

刘太后病危时,宋仁宗大赦天下,曾经被太后贬谪的大臣都回到了内地,贬死的大臣都恢复了官位。有大臣常翻刘太后的老账,想追究刘太后的责任,宋仁宗不忍心那么做,下诏书诫令中外不要再说以前的事情。刘太后去世以后,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为李宸妃,后追谥生母为“章懿皇后”。

宋仁宗在刘太后去世以后,并没有因为太后把持朝政而追究养母的过失,而将她与生母同供奉于宗庙,以世世代代享有祭祀的资格。然而外界传言,刘太后在去世的前一年,事先毒死了宋仁宗的生母。宋仁宗为了查明真相,给世人一个交待,命人开棺验尸。最后真相大白,李宸妃并非刘太后毒死,谣言也因此停止。

宋仁宗的情感经历

宋仁宗赵祯的第一任皇后为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天圣二年(1024年),被立为皇后。当时的宋仁宗才14岁,立后的事情根本做不了主。当初,宋仁宗宠爱张美人,想立她为皇后,由于刘太后的反对,宋仁宗只好立郭氏为皇后,由于宋仁宗不是出于真心的喜欢,所以对郭皇后很疏远。

由于郭皇后被疏远,得不到宋仁宗的宠信,所以对其他被宠信的嫔妃有嫉妒之心。其实,在《清平乐》当中我们也看到了,郭皇后为了争宠与后宫的嫔妃有了间隙,最后大打出手,宋仁宗去规劝。郭皇后不小心抓伤了宋仁宗的脖子,因为这件事,宋仁宗觉得郭皇后没有母仪天下的德行,于是又了废后的想法。

在《宋史》当中的记载,其实和《清平乐》差不多。尚美人与杨美人都得到了宋仁宗的宠幸,多次与郭皇后发生争斗。有一天,尚美人在宋仁宗面前说皇后的坏话,惹怒了皇后,并向尚美人脸上抓去,宋仁宗去救护尚美人,皇后误抓在了宋仁宗的脖子上,宋仁宗大怒。回宫后与大臣商议,并废掉了郭皇后,封其为净妃,入道观修道,赐名为清悟,并住在长乐宫。

景祐元年(1034年),郭皇后被迁出了长乐宫,住在瑶华宫,而与皇后争宠的尚美人和杨美人也被废掉,尚美人进入道观修道,杨美人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后来宋仁宗开始思念起郭皇后,派遣使者去慰问她,赐给她乐府诗,皇后和诗回答宋仁宗,言辞很悲痛。宋仁宗曾经密令召她入宫,郭皇后说:“如果再次召见,必须由百官立班上册才行。”后来郭皇后生了病,宋仁宗派太监阎文应带御医去诊治,几天后,皇后突然暴死。

皇后突然暴毙,很多人怀疑是阎文应毒死了皇后,因为宋仁宗废皇后的时候曾与阎文应商议过此事,宋仁宗才决定废掉皇后。且后来很多大臣都希望宋仁宗复立郭皇后,所以阎文应在郭皇后的汤药里面下毒,毒死了郭皇后。由于没有证据,宋仁宗也没有追查此事,并追复她为皇后。

在郭皇后被废掉以后,宋仁宗开始思忖立新皇后的问题。在《清平乐》当中,宋仁宗与韩琦在宫中游玩时无意中看到了正在试指南车的陈熙春,宋仁宗很喜欢陈熙春,于是招他用膳。在用膳的时候,两人也谈得很欢。宋仁宗本来打算立他为皇后,但是大臣们觉得陈熙春身份低下,不足以立为皇后,所以暂时疏远了她。宋仁宗后来与大臣商议,选定曹丹姝为皇后人选。由于曹丹姝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出自名门之后,所以无人反对,就这样曹丹姝做了皇后。

曹皇后生性慈善节俭,重视稼穑农事,经常在禁苑当中种植稻谷,并亲自养蚕,很有母仪天下的风范。庆历八年(1048年),有侍卫作乱,深夜爬越屋顶进攻宋仁宗的寝殿。曹皇后正在服侍赵祯,听说有人叛乱。宋仁宗想出殿,曹皇后关闭殿门,并呼召都知王守忠带领卫军入宫平叛。

皇后在侍卫叛乱时,发挥其聪明才智,重赏死士,宦官侍卫拼死效忠,乱卒很快被擒灭。这件事过后,宫内侍妾与卫卒作乱本来该诛杀,这些人却向宋仁宗宠幸的妃嫔求情,宋仁宗想免除他们死罪。曹皇后亲自去见宋仁宗,请求按法律论处说:“不这样,不能肃清后宫。”宋仁宗命她坐下,曹皇后不坐,最终宋仁宗只好把那些作乱的人诛杀。

其实,太强势的女人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受待见,更何况是一国之君。所以,宋仁宗很不高兴认为曹皇后故意安排了这次叛乱,以此显示自己的能力邀功,并打算废掉她,因此宠信张贵妃(张妼晗,即张贵妃)。后来大臣极力劝说,宋仁宗才没有废掉曹皇后,但是宋仁宗与曹皇后之间的感情却出现了裂痕。

曹皇后被疏远,宋仁宗一直宠信张贵妃,后来张贵妃去世,宋仁宗加封张贵妃谥号为“温成皇后”,可见宋仁宗对张贵妃还是很疼爱的。虽然说,宋仁宗疼爱张贵妃,但是始终没有废掉曹皇后。从这件事也看得出,宋仁宗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皇帝,他的仁义绝对不是装出来的。

宋仁宗的“仁”不是装出来的

在宋仁宗当政期间,可以说文人雅士云集,在我国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与此比拟。在《清平乐》的演员列表当中就出现了晏殊(与子晏几道并称“二晏”)、韩琦(仁宗末年拜相)、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彦博(书法家)、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著名文学家)、狄青(北宋时期名将)、包拯(家喻户晓的“包青天”)、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等人,在《清平乐》的演员列表中“唐宋八大家”就出现了两位。其实历史上的“唐宋八大家”除了韩愈和柳宗元属于唐朝的文学家,其他六个文学家,都出自宋仁宗时期。所以,苏轼评价说:

“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搜揽天下豪杰,不可胜数。既自以为股肱心膂,敬用其言,以致太平,而其任重道远者,又留以为三世子孙百年之用,至于今赖之。”

苏轼的意思是说,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招揽天下豪杰,数不胜数。辅佐帝王的重臣,宋仁宗都尊敬的采纳他们提出的建议,所以天下太平。宋仁宗也知道责任重大,在晚年为三世子孙留下了可用百年之久的人才。宋仁宗在位期间能涌现如此之多的人才,与宋仁宗宽厚而爱人的性格是离不开的。

根据南宋朱弁的《曲洧旧闻》记载:宋仁宗宠信张贵妃(后来晋封为温成皇后),想任命其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因为朝廷议论激烈,宋仁宗把这件事放在了一边。而张贵妃一再催促宋仁宗一定要任命伯父张尧佐为宣徽使。一次,宋仁宗将上朝,张贵妃送宋仁宗到大殿前抚摸宋仁宗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宋仁宗点头答应了,然而上朝降旨宣布任命张尧佐为宣徽使时,谏言官包拯极力反对,并说不能任命的原因,反复说了数百遍,言辞激烈,唾沫都飞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了,宋仁宗只好作罢。张贵妃派遣太监一个接一个的去打探情况,知道包拯触犯龙颜言辞激烈,并亲自前往问明情况。宋仁宗用衣袖擦着脸说:“殿钱包丞向前说话,唾沫都喷到我的脸上了。你只管要宣徽使,难道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可见宋仁宗对大臣的包容之心,如此宽广的胸怀不是一般皇帝所具备的。

在宋仁宗以前,朝廷的官员获罪,而被推荐的官员也将遭到连累弹劾。而宋仁宗即位以后,下诏所举官员没有改转而因贪赃获罪,免除对推举人的弹劾。所以,在宋仁宗时期,一人犯法不会连累他人,即便是冒犯了皇帝,基本能得到原谅。以至于宋仁宗在位期间,政治家和文学家辈出。作为一个帝王能做到如此宽厚,在我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所以,乾隆皇帝曾说:“一生最佩服三个皇帝,一是祖父康熙皇帝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在位期间政治也很清明,刑事犯罪减少,他曾下诏判处死刑的案件有怀疑的,上报复核,有关部门不得反驳阻挠。全国有灾难,就减少饮食。如果受灾严重的地方,朝廷就出钱米救灾或者免除租税,所以宋仁宗时期人民安居乐业。

此外,宋仁宗在位期间与北方辽国保持友好,当时党项族人元昊建立西夏国,北宋曾出兵与西夏打了三年,最后双方签订了“庆历和议”,使百姓免遭战争之苦。其实,与北方政权议和也有利有弊。

有利的一面是:站在当时老百姓的立场上来看,宋仁宗与北方议和,让北边的老百姓免遭兵革之苦,使百姓安居乐业,宋仁宗无疑做了一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

有弊的一面是:长期议和,使北宋重文轻武。北宋君臣认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动用武力。所以,北宋怠慢了军事,忧患意识不强,以至于金人南下,北宋无力抵抗。

历史上的宋仁宗是昏君吗?总之,宋仁宗在位期间,使百姓安居乐业,在军事上没什么突出的成就,区别于其他昏君和暴君,他绝对是一个开明的君主。所以,在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当中有这样的记载:

仁皇帝崩,遣使讣于契丹,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虏主执使者手号恸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其后北朝葬仁皇帝所赐御衣,严事之,如其祖宗陵墓云。

宋仁宗驾崩以后,朝廷派遣讣告使者到契丹(辽国),北方燕地(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听说宋仁宗驾崩,都聚在一起哭泣。契丹国主耶律洪基牵着宋朝使节的手嚎啕大哭,说:“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都没有打仗啊!”辽道宗耶律洪基将宋仁宗所赐的御衣,以辽国皇帝陵墓的规格埋葬。宋仁宗的死,能让辽国皇帝嚎啕大哭,足以证明其在北方人民心目当中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