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宋仁宗是昏君还是明君?

《沁园春》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每次一谈华夏几千年最为世人称道的朝代,甚少有人能够想到宋仁宗。

除了百家争鸣时期,后世大部分以儒家治天下,“仁政”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了。其核心“民贵君轻”一直以来为人称道。但在宋仁宗之前,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死后谥号为“仁宗”。这样说可能不具有信服力。

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去世,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他驾崩的消息传出去后,老百姓们都自动停市哀悼,甚至还有乞丐焚烧纸钱的。那烟雾都飘满了天空,以至于“天日无光”。宋朝那多繁华啊!唐朝虽然繁华,但是晚上是有宵禁的。而到了宋朝,市场勾栏才成了真正的“不夜城”。老百姓都停市了,完全可以想见他们听到仁宗去世的消息有多难过。甚至有官员途经四川剑阁之时,都看到有妇女自发为仁宗戴孝帽。

赵祯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境内,“远近皆哭”。甚至当时的辽国皇帝辽道宗也无法置信,不顾体态地上前拉住宋使的手,“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说是四十二年没有战事了,侧面说明当时的辽宋关系平和。老百姓无战争之苦,这是多么难得啊!

宋仁宗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仁”。他继位后首次将《大学》《中庸》《孟子》《论语》提出来让读书人学习,开创了“四书”先河。儒家经典本来就讲“仁义礼智信”,上行下效,皇帝说啥读书人就是啥吧,百姓也是跟着朝廷风向走的啊。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仁宗“守法度,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我们都知道,史书是很简洁的,也许很大一件事,往往几个字就结束了。这短短一句话却包含了很多内容。

皇帝“守法度”?古代都讲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皇帝的,当然天下的规则也是皇帝说了算。说赵祯“守法度”,即可知他以身作则,不干预法度。我们从细说演义中也能窥见一二,比如最为后世熟知的包拯包青天,就是仁宗一朝的名臣。

仁宗善于纳谏,也许前几次他不能忍,但他真的很有意思,过几天自己想明白了又同意了。

据宋人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有个叫夏竦的大臣死了,仁宗想给他一个“文正”的谥号。不料负责官员考核的大臣说,这事不归皇帝管,皇帝管了,岂不是侵犯了他们部门的权利。而且夏竦虽然也是文人,但谥号“文正”还不够格。仁宗想想也是啊,于是收回成命。夏竦的谥号最终为“文庄”。有宋一朝,被谥为“文正”比较有名的就是范仲淹了。

宋朝本身对知识分子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就比较宽容,仁宗时代更是巅峰。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就活跃在仁宗朝,分别是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文学艺术都很发达,政治也清明,老百姓手里有钱,自然娱乐也发展得很快。

当时有出话本《赵伯生茶肆遇仁宗》里,写仁宗微服私访,来到了当时开封最大的酒楼,樊楼,被其盛况所惊。开头说樊楼“高入天”,其菜肴“烹龙煮风味肥鲜”。接着说来往的皆是王孙公子,“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然后说樊楼的服务有多好,先是“笙歌列管弦”,再者“百般美物珍羞味,四面栏杆彩画檐。”

可以窥见当时开封有多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