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我们要怎样看待靖难之役的影响?

《大明风华》又掀起了一股明史热。戏剧总倾向后宫故事,但哪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况且把胡善祥与孙若微整个颠倒了一番,确实敢想。朱棣都把与建文有关系的人几乎杀了个遍,哪还用得了忏悔?在国家治理上,明朝在封建化方面是有倒退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存在女性殉葬制度。皇子守边的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后遗症。朱元璋的子孙太能生了,这与沙特有些相似,有人能有70多个儿子。到了明朝中后期,供给这些子子孙孙的费用,超过了京师的用度。这个无底洞越来越大,拖垮了大明王朝。历史的关键点就是靖难之役,朱棣的胜利让明朝成为脱节的国家,它离近代化越来越远。

老百姓往往不能认识自己的英雄,这从他们对赵匡胤与朱元璋的一些评价上能够见出端倪。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被奉为美谈。但在外敌压境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愚蠢之极。这就使得宋朝不能算大一统的王朝,一直在惊恐中度日。另外,这样的行为实际上将政治庸俗化了,单纯用经济方法治理国家使国家结构失衡。宋朝的巨大问题就是无用的官太多,兵太多。老百姓的税负负担就相当沉重,这压垮了他们。宋江们还以为问题的症结在于外寇入侵。殊不知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才是真正的病因。理论上皇帝是天子,是君父,如果放任胥吏欺压小民,那么国家很难长治久安。

朱元璋被诟病很多的就是诛杀功臣,理由就是猜忌心重。清朝人修订的《明史》可不那么认为。它的解读是当时天下承平,没人能威胁朱元璋。朱元璋杀他们,是因为他们犯了法。我基本认可这种观点。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的部队纪律最为严明。他手下猛将胡大海出征在外,胡大海儿子犯法,朱元璋坚持处决。他说宁可胡大海反我,也要让我的法实施。再回到明朝建立的时候,如果按照普通官吏稍微贪污,就会受到严厉制裁这样的标准来看。那么可以这样说,这些功臣没有一个是被冤枉的。本来对开国功勋的赏赐已经很多了,大部分人还不知足,还要更多的利益。只要此类人,绝对上了朱元璋的黑名单。并且朱元璋还算是赏罚严明的,即使皇子、驸马犯法,待遇也不会好到哪去。朱元璋的铁腕政策受惠的是小民,明初的政策相当优待,他们得到了最好的补偿。

从个人私德上讲,朱元璋杀死了数以万计的功臣,确实有些铁石心肠。但从国家长治久安上来讲,这是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法。这样做的震慑效果是足够的,李景隆等一批元勋贵戚乖乖把占的田退回去。疗效上百年不说,几十年还是可以保证的。我们可以往后看,为了解决大官僚、大地主的占田问题,海瑞横空出世了。但无论海瑞如何神通广大,问题依然解决不了。下面盘根错节,皇帝不下最大的决心,其实也很难下最大的决心,海瑞只能罢官。历史上也只有朱元璋能像割韭菜一样对待官员,割了一茬又一茬,而国家基本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的功夫的确强。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明朝的军事人才逐渐凋零。作为应对手段,朱元璋加强了各藩王的军事实力。尤其是燕王、晋王这样的边地藩王实力更是大幅度提升的。建文帝还是太嫩了。削藩是正确做法,但时机非常不恰当。从某种意义上说,朱棣打出的清君侧的旗号并没有错。建文帝的确违背了朱元璋的政策。在北元还保有相当军事实力的时候,这样的做法亲者痛、仇者快,很容易导致局势不更加恶化。实际上当时很多亲王都要反,你真的做了,就要做得漂亮,就要快刀斩乱麻解决这些叔叔们。换句话说,你得有朱元璋的冷酷无情。真的等到朱棣起兵了,这就是一个双输的结局。建文帝即使能赢朱棣,最终也是惨胜。继续推演下去,恐怕另一个南北朝就要诞生了。

从国家安全的角度上来看,朱棣获胜是值得高兴的。在他的进攻下,北元才没能迅速恢复元气,才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建文帝手下的齐泰、黄子澄等人是坐而论道的书生,没有预案的情况下进行着影响国家格局的战略,太不明智。况且,建文帝本身没有足够的威望统御这一切。我这里又要假设了,如果朱标不早死,结局就另当别论了。经过了一代人在进行削藩,才是较为稳妥的办法。到那时,明朝才能真正走上正轨。那么明朝中后期嘉靖不上朝的局面才能得到改观。

朱棣的胜利打破了这种幻想。并让藩王割据在经济上危害更加深重。朱棣过后的几代人,都遭受了藩王内乱的苦果。到了神宗时代,藩王占据大块良田成为国家巨大的威胁。从意识形态角度,藩王越来越富成为不能解决的禁忌。最后这有点像《西游记》描述的情节一般,下面有无数的小妖兴风作浪。最后的成佛路,不过是神魔共舞。那么小民怎么办呢?从大历史的角度,李自成主导的农民起义都不像是能成功的起义。因为他没有像样的指挥机关领导一切。李自成的成功,说明了明朝的崩溃。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朱棣的成功,预示着崇祯的失败。崇祯们不知道的是,如果这些藩王不放弃自己的利益,东林党这样的财阀们如何肯放弃?皇帝门中也再也出不了朱元璋了,因为他要顾及大臣的舆论。即使有天启这样的混不吝,也失去了朱元璋的手腕。总之,明朝的病治不了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