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苻坚自小就勤奋好学,胸怀大,为人忠孝宽厚,励精图治,大荒之年甚至自己带头紧衣缩食,与民休养,后亲自率军统一北方,后期被慕容冲围攻,苻坚亲自站上城楼,披甲督战,身中流矢,鲜血满地,如此可谓文武双全能做到这些的帝王,据我的考察,中国没有几个,他绝对算得上一流霸主,第一流的英雄,只可惜当时的历史背景太过险恶,淝水一战大败,这一丑遮了百俊,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让人感慨英雄气短,造化弄人。

苻坚部下,大多数是亡国(或者曾经的死敌)迫不得已投靠他,并且有很多仍然在试图恢复原先势力,姚苌、慕容氏、拓跋氏等都是如此。这些人并不是主动投靠苻坚的,也不是招降的(比如李陵那样的),甚至在之前都是劲敌,苻坚不但不除还信任之,倒是主动叛逃、投靠他的都被处死了,因为他倡导“忠”,认为主动来投降是不忠于原来的君主,这样一来,效忠他的只剩下有被强迫怨气、没主动性的人。除此之外,还没有大力提拔自己的势力,显得势单力薄,前秦虽队伍多,但正规队伍素质过低,以至于后来骑脸优势打不过慕容泓的一群难民壮丁。

看似是笼络不同族群,实则只是笼络原统治家族而非全体,因此其仍然存在复国的基础,大多数人并不买账也没有得到苻坚实际好处,至少应当除掉其贵族、扶植提拔新的势力,或者像奥斯曼对马穆鲁克那样广泛笼络已经没有反噬能力的马穆鲁克阶层并允许自治。苻坚要让以前的敌对贵族去在朝中任职,没有剥离其基础(或者阉割其势力)、解决反噬风险。从这来看,有时候外围部下都是死气沉沉、无能又平静的废材倒是好事。 因此,苻坚提倡节俭、让荒年都无灾这些措施是极好的,却没有把自己的亲信搞好也没能让深入人心,扩张的战争给人们的负担很大。

我一直觉得前秦天王苻坚和唐玄宗李隆基有点相似之处,因为两个人都是那种只要有贤臣良将辅助,就可以开创一番事业,开创了“开元盛世”,却在李林辅、杨国忠等人执政时期,开始自甘堕落,同样的前秦天王苻坚如果有王猛的辅助,那么他可以有很大的成就,如果没有了可以制约他的王猛的话,那么他就会亲近那些他所认为的“忠臣”,比如东晋的周飏、朱序等,所以我觉得,如果前秦天王苻坚能继晋武帝司马炎之后再次完成天下统一的话,那么他绝对会很快堕落成一个享乐主义者,就算不成为隋炀帝杨广那样的暴君,也可能像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一样好大喜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苻坚的名声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好了,甚至可能会遗臭万年。

实际上自从前燕灭亡后,苻坚就已经有点骄傲自满了,开始想要学习“穷兵黩武”的秦皇汉武,只不过因为王猛还在世,可以压制那些阿谀奉承之人,所以苻坚才没有一直自甘堕落下去罢了,前秦天王苻坚不过是如同齐桓公姜小白信任管仲一般,放手让王猛去做事罢了,这是他的聪明之处,苻坚,完全是“自大的理想主义者”的集大成者。有些人觉得苻坚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太过妇人之仁,其实这样的观点有失偏颇,一个成功篡权并把上一任皇帝成功搞臭,甚至上台后诛杀一系列亲族,你说他是妇人之仁我是不信的。

为什么说苻坚是一个自大的理想主义者呢?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可以体现,或许在苻坚的脑海中,这个天下本身就应该是统一的,而且各族人应该和睦的生活在一起。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所以只要敌人肯称臣他立刻和人家掏心窝子,结果是最后被一个他宽恕过的人亲手杀死了,而苻坚本人并没有征服夭下的雄才大略,他前期的胜利其实都是靠王猛得来的,王猛一死,他就开始衰弱了,打淝水之战,他是驾驭不了的,而且成了他失败的一击重锤。其后迅速崩塌,实属必然。

总的来说,苻坚对人没有原则的好,这些其实都只是表象。而支撑他愿意去对别人“盲目的好”的内在原因就是他的过度理想化,以及盲目的自信。苻坚代表了北方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个氐族皇帝;代表了北方先进文化方向的一个氐族皇帝;代表了北方人最根本民族利益的一个氐族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