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极大的争议,就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它究竟算不算得上是一个盛世呢?

首先“康乾”的开端:康熙帝健全科举取士、破格荐用人才、篡编明史,编纂《康熙字典》、收复台湾。

我们透过表象看本质,这些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要巩固统治。毕竟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政权,和几千年汉族文化领导下的中原相比,他们的力量过于微薄。那怎么办?肯定要从文化这种精神层面来着手影响。

健全科举制度是为了更好的禁锢思想,使一批批可以代表中华先进思想的知识份子穷尽一生,困死在经书考据之中。

破格录用人才,则更是残酷迫害不愿意与之合作的先进知识份子。对于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尊严之人,居然采用捆在轿中送京做官的方法,打断中华民族最后的脊梁。如傅山、李光地,中国文人之失去尊严和道义,卑颜屈膝、卑阿谀吹捧成风正始于康熙。

编撰书籍,也是与乾隆修四库全书一样,皆是借修书之名而毁书,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堪比焚书坑儒。将精华高贵的中华精神去除,留下宣扬做奴隶,当顺民的糟粕。

而在后期,康熙更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加强专制和巩固自身的统治上,可耐不住年事已高又不愿放权,于是吏治败坏、风气日衰,国库亏空极巨,以至于黄河决口无钱拨治,面对青海的叛乱而无力进攻,只能防御。

等到雍正上台,相比康熙他的特长是兢兢业业的工作,出色的理财本领。但是实际上,雍正从康熙手上接下一个烂摊子,虽然日夜辛劳,并且执行了摊丁入地等一些措施,但还不足以弥补国库的亏空。怎么办?一个字,抢!雍正有个极大的嗜好,就是抄家。许多官员被抓住小辫子,二话不说家产抄没入国库。一个皇帝抢钱,抢到自己的大臣身上,实在是个创举。而因为文字狱等问题而被满门抄斩的民间大户,其家产的归属则更不必多问。

而对于真正可以提高收益的工商业,雍正遵奉“重农轻商”的信条。他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群趋为工,则物之制造者必多,物多则售卖不易,必至壅滞而价贱,是逐末之人多,不但有害于农,而并有害于工也”。

对于海外通商则更是固步自封。当时外国商人来华贸易,日益增多,但雍正却实行“海禁”,声言“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后来,在沿海各省的再三要求下,虽稍稍放宽海禁,但仍加以限制。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

所以说雍正根本就不是什么理财能手,充其量是一个乡间敛财的地主,再难听点就是一村霸。

到了乾隆年间,所谓的“盛世”终于到达顶峰。但是请注意,这到达的是封建社会的顶峰:层层的经济压迫、文化腐蚀、思想禁锢、民族歧视。乾隆这个昏庸又好大喜功的败家子接过的是他父亲抢夺而来的万贯家财,等他离开的时候,义兵四起、国库空乏、闭关锁国、暗流汹涌。就连满族人自己也评论,乾隆晚年,危机四伏,矛盾丛生。

他对人民思想的禁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为了维护腐朽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甚至于写个“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是死罪。如果说他的祖父、父亲只是不许人乱说话,那么他完全就是不许人说话。乾隆修订《四库全书》借着修书之名,从全国各地搜罗来宣扬中华精神的图书加以毁灭。

在他的统治下,买卖官爵、议罪银等黑暗的制度,官员的犯罪半公开和半合法化,汉人的生活更加暗无天日,而八旗子弟们则躺在祖宗的树阴下,做着贪婪吸食各民族鲜血的寄生虫。

同样在乾隆这里的闭关锁国也到达了颠峰。只为使节行单腿下跪还是双腿而争执的不可开交。心里一动就把一个和平打开国门的机会扔了出去,就使得中国的近代化拖后了许多年。  至于乾隆七下江南,更是给沿途百姓带来无尽灾害,劳民伤财。乾隆死后仅仅40年便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由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再来具体横向对比一下中英同时期经济状况。

按照《清圣祖实录》卷227中的相关记载,康熙年间全国耕地总数为55195万亩,当时粮食平均亩产约为182公斤,两者相乘可以算出当时粮食总产量为1004亿公斤。按照现代粮食平均价格4元/公斤,可以算出清康熙年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4016亿元。当时人口约为8165万。

但之后人口数增长一直很快,其速度一直远高于经济增长,造成人均GDP的持续下降。《大清一统志》中记载:乾隆在位期间的1784年,耕地总数达到了7亿亩,人口达到2.87亿。可以按上文方法算出那一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264亿元。

按1990年的美元购买力计算,明末1600年,中国的GDP总量为780亿美元,经过清代缓慢的增长,到近代来临之际的1840年,则约为1300亿美元。但是,因为人口的急速增长,1840年的中国人均GDP,与200年之前的明末相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25%,仅仅为同期英国的16%。

在看看康乾同时期的英国,那就更是没法比了。英国光荣革命后,在1688-1701年间,国民经济增长了20%,经济史学家菲利斯•迪恩估计在1700-1780年间国家的总产出增长了67%,到1800年增长了151%。18世纪上半叶的农业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1700年英国每个农民可以养活1.7个人,到1800年可以养活2.5个人。工业革命之前的1760年,英国的人均GDP已然超过1000美元大关,而同期中国的人均GDP,则仅为300多美元。可见,在所谓“乾隆盛世”的18世纪,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大概强于中国人的3倍。更别说之后的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的发展了。

试问,这样的“康乾时期”怎么能成为“盛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