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史书对“春秋五霸”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最终认定。教科书对“春秋五霸”两种说法同时采纳:一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五霸;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霸。第二种说明显有个错误。历史书既然认定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而勾践灭吴是在公元前473年,此时已属战国时期。无论如何,勾践称不上“春秋五霸”之一。

正史并没有“春秋五霸”一说。“春秋五霸”一说最早来源于《荀子·王霸》,其原文是:“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但荀子时代是为东周,当时并没有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这一说法。今人以荀子所称之五霸为“春秋五霸”,岂不谬哉?

后世对“春秋五霸”的认定,根据朝代先后顺序,有以下六种说法:

1、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东汉班固《白虎通·号篇》;

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南朝梁《文选·四子讲德论》;

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唐颜师古《汉书注·诸侯王表》;

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5、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清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

6、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民国朱起凤《辞通》。

可见,作为史学家的班固即将勾践去掉,代之以秦穆公。《文选》并不是史学著作,将越勾践代替吴阖闾,有失偏悖。《汉书注》作者颜师古以吴王夫差代替他老爸,本无不可,但以宋襄公代替楚庄王,为后人所诟病。同为唐人的司马贞也认为应该有宋襄公,但是保留了楚庄王,去掉了吴王夫差。为什么唐人认为应该有宋襄公,因为宋襄公仁义,吴王夫差也仁义。清朝全祖望一反常态,一下子列了四个晋国君,不是按国家称霸而列五霸,而是按是否匡扶周室与否而列。民国朱起凤则按国别不同与时代不同,去掉吴越后,加入郑庄公。

整个春秋时期除齐桓公外,基本都是姬姓晋国在替周天子行使王道,晋国在整个春秋历史上维持了百年之久的霸业(公元前632年—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公元前506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在晋文公称霸之后还经历晋襄公接霸、晋景公失霸、最后晋悼公复霸中原。

完成诸侯会盟这一重大称霸标志的有: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缺,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会合诸侯,确立霸主地位。周襄王十一年(前641),宋襄公邀曹、邾两国在曹南会盟;周襄王十三年(前639)春,宋襄公在鹿地首次会合诸侯,以盟主之位自居,引起齐君和楚王的不满,宋襄公又自做主张,没有经过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会合诸侯。到了约定之日,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之君都来了,宋襄公和楚成王因为争当诸侯霸主而发生争议,楚成王突然命人抓住了宋襄公,把他带回楚国囚禁起来;直到同年冬季,诸侯在薄地会见时,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所以说,宋襄公妄图称霸是个闹剧。

真正称霸的只有四国,齐、晋、秦、楚,代表人物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其中,秦穆公最为低调,并没有召开诸侯会盟。秦国一直埋头搞发展,不图虚名,最终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