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清平乐》中,由刘钧饰演的范仲淹,高大威猛,秉公直言,在一群只会点头哈腰、低眉垂目、随声附和甚至跪久了直不起来的弱鸡朝臣里,简直是鹤立鸡群。那是相当的man,是独一份的存在。

两府办公室同事还别摇晃着长翅官帽不服气,你们顶多一个萝卜一个坑,甚至占着茅坑不拉屎。人家范仲淹可是经过轮职锻炼的,能文能武,做过中书门下的参知政事,辖民政,又能胜任杻密院的枢密副使,管军政。那都是副宰相级别的!

可是你要说范老大是官几代,那也不实。没错,他的先祖范履冰是唐朝宰相,但是到了他的父亲范墉,只是武宁军节度掌书记,撑死也就是秘书长,仅比九品芝麻官高半级。

重点是,这个父亲还在小范两岁时就拜拜了。母亲只好带着小拖油瓶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小范不得不改从继父姓,取名朱说,从此断齑画粥,寒窗苦读。

不要以为所有励志故事最后都有奇迹,寒儒必中状元,光宗耀祖——朱说倒是高考中榜了,但是成绩一般,仅得了第97名。不过好歹成为了进士,可以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公元1027年,南京留守晏殊因他的才名,邀请他到应天府任教,执掌应天书院教席。当时一身农民打扮的范仲淹去学校报到,还受到学生们的群嘲,为人师表,有失仪容之“礼”。可见学一点职场商务礼仪有多重要。

后来,在杻府的晏殊又美言推荐范仲淹入京,任秘阁校理,成为皇家图书管理员,人生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在朝堂上,范仲淹是第二个敢说话的人,仅次于口水喷到宋仁宗脸上的大黑子包拯。等到他升任右司谏,更是专业找茬、挑剔、提意见二十年,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堪称耿直boy。

当初要求刘太后还政给宋仁宗的是他,后来要求宋仁宗追认刘太后秉政有功的也是他。他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明知道宋仁宗生不到儿子,皇储不备,着急上火,他偏偏提议把宗室的孩子过继来作皇嗣。

就差没像宋祁那样,就是那个写出“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红杏尚书”,亲自指导宋仁宗的夫妻生活,雨露均沾,勤洒水,广播种,以便收获子嗣。

这可把举荐人晏殊吓坏了,一旁拼命给他使眼色:小范,你这是在搞事情啊,瞎说什么大实话。

小范非但不收敛,反而据理力争,并回写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申明自己的立场:“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

他还来劲了,接连递交了多项提案。包括“官人之法”,就是国家干部的选拔管理条例,还献上“百官图”,相当于国家公务员岗位发展地图,并坚决推行绩效考核。为此他和宰相吕夷简结下梁子,两人经常上班廷辩,唇枪舌战,结果当然没好果子吃。

连附近做县令的梅尧臣都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学报喜之凤鸟,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要他管住自己的嘴巴,少说话,多自在。

小范立即回写了同题《灵乌赋》给梅尧臣,斩钉截铁地表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好,敬你是条汉子,吃了豹子胆,你就是钢铁直男。

好在宋仁宗是个爱才的仁君,他就喜欢范希文的这点耿爽,虽然乌鸦嘴难听,就当警钟长鸣吧。关键是,小范确实有才有担当,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所以,范仲淹是宋仁宗共治时代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江淮蝗灾蔓延,他就去安抚灾民;苏州发大水,他就去负责兴修水利;西夏外族侵犯,他就去戍边.......难怪大家给予五星好评: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特别是公元1040年至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止戈为武,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李元昊的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是一场持久战与消耗战。身处军中的范仲淹有一首感怀之作《渔家傲·秋思》,反映当时的情景。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应该是边塞词的首创。因为在他之前,很少有人用词来描写边塞生活,虽然唐朝韦应物写过《调笑令·胡马》,根本没有展开,且明显缺乏真实的生活基础。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一看就是为赋新词强说的迷茫。而范仲淹的大手笔,其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从词史上说,对苏轼、辛弃疾等豪放派都有影响。

有意思的是,范仲淹的死党欧阳修听了这首词,戏称他是“穷塞主”。

范仲淹在西北边塞的军中,还写了一首词《苏幕遮·怀旧》,别有一番情境。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的影响力,在《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得以体现,崔莺莺送张生去高考时,就是这样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清代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好吧,我承认都是月亮惹的祸,那样的月色太美你太温柔,才会在刹那之间,只想和你一起到白头;我承认都是誓言惹的祸,偏偏似糖如蜜说来最动人,再怎么心如钢铁也成绕指柔。

你可不要笑范仲淹这样的钢铁直男也会使绣花针,妙笔生花,还能写出艳情词来。诗言志,词言情。仲淹的诗存世300首,词却仅有五首,但首首脍炙人口。

不过,就算是艳情之作,范仲淹总能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什么“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比如这首《御街行·秋日怀旧》。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到底是谁让范大人孤枕难眠,相思难忘,已无法考证。但这迷之创作,显然又是一首影响后人的妙词,尤其是最后一句。比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有明代俞仲茅的小令“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人非太上,未免有情。正人端士,当然也有艳丽之词。范仲淹的好基友韩琦,就是跟他一同戍边人称“韩范”的那个(“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勋德望重,也有一首《点绛唇》,情致艳丽,不忍直视。

病起恹恹,画堂花谢添憔悴。乱红飘砌,滴尽胭脂泪。

惆怅前春,谁向花前醉?愁无际。武陵回睇,人远波空翠。

当时韩魏公已入晚年,出京镇北州,大概也是被贬的,一病而起,才有了这非靡靡之音。

由此可见,范仲淹的那些艳情之作,多半也是人生变故后的有感而发。反正他的一生,辗转各地,到处当市长(知州),不是在调任的路上,就是在被贬的途中。

范仲淹一共历经了三次贬谪。据《湘山野录》记载,第一次被贬,同事称赞,此行极光;第二次被贬,亲戚称赞,此行愈光;第三次被贬,朋友称赞,此行尤光。范仲淹哈哈大笑说道:仲淹前后三光矣。

是啊,领导重视你,才批评你,皇上重用你,才贬谪你。这职场心态,也是没sei了。

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那次,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从开封走水路,至少须经十几个州,除扬州外,一路之上竟无人出门接待他。范仲淹对此毫不介意,反而作诗道:“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而力谏宋仁宗废后而被贬睦州(今浙江淳安),范仲淹在赴任途中,还兴高采烈的。因为远离了勾心斗角的朝堂,逐渐接近山明水秀之地,他的心境也随之豁然。

睦州的辖境之内有桐庐郡,那简直就是休闲旅游的4A景区,范仲淹心情愉快地作了《萧洒桐庐郡十绝》,开启养生上班模式,不要太潇洒了。

萧洒桐庐郡,乌龙山霭中。使君无一事,心共白云空。

萧洒桐庐郡,开轩即解颜。劳生一何幸,日日面青山。

萧洒桐庐郡,全家长道情。不闻歌舞事,绕舍石泉声。

萧洒桐庐郡,公余午睡浓。人生安乐处,谁复问千钟。

......

在桐庐郡,范仲淹还遇到一位名叫陶旻的郡卒,原本是琼林苑中御用的花吏,后来犯了错,被发配到这里。范仲淹的朋友葛闳为之写了一首《接花歌》,范仲淹看后和了一首。

......

我闻此语聊悒悒:近曾侍从班中立。

朝违日下暮天涯,不学尔曹向隅泣。

人生荣辱如浮云,悠悠天地胡能执。

“接花”指的是嫁接花卉的技术,是一个非常吃香的特殊工种,绝对是高级蓝领。欧阳修曾在《洛阳牡丹记》中详细记载了嫁接牡丹的情况,一个“姚黄”牡丹的接头就值五千钱。

这样一名花吏,由受宠到罪黥,跟范仲淹由宠臣到贬官,几乎是几同病相怜。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白居易被贬江州时遇上琵琶女的故事,还有他那名篇《琵琶行》,里面有句著名的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但是范仲淹可没一点悲观愁苦,人生荣辱不过是过眼浮云,不需过分执著。“不学尔曹向隅泣”,那是相当的积极与达观,这才是英雄本色,真正的钢铁直男。

范仲淹最后一次被贬,是“庆历新政”改革失败后,当时年过五十六岁。离京前,他与志同道合的欧阳修吃散火饭,并在席上与欧阳修分题作词《剔银灯》,以游戏笔墨总结人生,化郁闷为酒量,诙谐幽默。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人生苦短,除去少年痴愚,老年病悴,中间也就剩一段极少的最好年华了,怎么能被浮名所累?再高的官,再多的钱,一样会老,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事实上,此次被贬河南邓州任知州,老范还有点因祸得福的欣喜之情。

在邓州,老范难得地实现了一家团圆,其乐融融。他把儿女接过来一起生活,新续娶的张氏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在妻子的精心照顾和诸子随侍的亲情中,在众多文雅幕僚的陪伴下,度过了一生中极为难得的三年惬意时光。

老范看到邓州风俗旧淳,政事又绝简,便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与民同乐,并作了一首应制词《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是啊,咱虽然忧国忧民,但也请不要责怪我老人家偶尔寻一点欢乐嘛。

没错,就在邓州,他还干了一件传世大事。

范仲淹应同学好友、因“泾州过用公款案”而被贬的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他的政绩工程重修岳阳楼而作《岳阳楼记》,三观超正,至今还被人传诵,被党员干部学习。

其实范仲淹没去过岳阳楼。按照宋代人的习惯,写“记”一类的文章,本人并不一定要身在其地,而邀人作记者通常会附带一份所记之物的相关资料,以供作记之人参考,相当于看图作文。

老范就根据老腾赠送的《洞庭晚秋图》而写的《岳阳楼记》。来,让我们一起大声背诵,精华都在最后一段。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他可不只是这么写的,还是这么身体力行的。欧阳修为范仲淹死后所写的碑文中说,他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公元1052年,范仲淹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