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在东汉末年,有这样一个家族,江湖人称“四世三公、天下望族”,多年来名人辈出,特别是袁绍、袁术等兄弟,更是名满天下的一方诸侯。但奇怪的是,他们虽然得到家门无限的祖荫,并在乱世到来之际,有所作为,但最后他们却接连倒下,成为别人的垫脚石。那么,袁绍和袁术以及众多的袁氏子弟,为何不能建功立业,成为胜利者呢?

据《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袁安在汉章帝时担任司徒,其子袁敞及袁京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司空、太尉,曾孙袁逢又为司空,逢弟袁隗曾为太傅,四世六人均居高位,人称“四世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到袁逢、袁隗时已经是东汉末期了,史载袁逢有三子,分别是庶长子袁绍、嫡长子袁基、嫡次子袁术,后来袁绍过继给了伯父袁成。可见,袁绍兄弟的家世出身是非常显赫的。

袁氏三兄弟的人生起步:

袁绍、袁基、袁术三人成长环境虽有不同,却都是在家族光环照耀下成长起来的,不过由于袁绍的母亲曾经只是袁家的一个婢女,所以袁绍早期在生父家中时的地位照比袁基、袁术要低。但袁绍逐渐成年后,长得越发英俊威武,很得袁逢、袁隗、袁成等长辈的喜爱。后来,袁绍凭借着家族出身,不到20岁就当上了濮阳县主,且“有清能名”。袁基身长俊朗,父亲袁逢死后承袭安国亭侯,并担任太仆。袁术年轻时,以侠气闻名,年长后被推举为孝廉,后曾担任河南尹、虎贲中郎将。

成年后三兄弟分道扬镳:

袁绍初入官场时,正是东汉末年非常黑暗的时期,当时很多人对宦官专权不满,袁绍、曹操等年轻人积极与党人接触,逐渐结成一个反对宦官的政治集团,所以,袁绍曾拒绝朝廷征召,使得中常侍宦官赵忠等人不满。袁隗听说袁绍的事后,很担心他的行为会给家族带来灾祸,便“忠言责之”,但袁绍却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初心,继续活动。汉灵帝为加强禁军实力,专门设立了西园新军,并设置了八校尉,袁绍有幸八校尉之一。

后来,袁术和袁绍都被大将军何进拉拢,成为其手下的积极分子。何进被十常侍杀死后,袁术与吴匡率军攻打皇宫擒拿宦官,遭遇抵抗后,袁术下令火烧南宫九龙门和东西两宫,吓得十常侍挟持汉献帝、何太后及一些大臣向北宫逃跑。随后,董卓率凉州兵占领洛阳,迅速控制了京城局势。为拉拢袁术,董卓表奏袁术为后将军,袁术担心董卓谋害,而出逃至南阳发展。

在洛阳大乱时,袁绍和叔父袁隗假称奉诏,诛杀宦官及其党羽许相、樊陵等人,并率人关闭宫门,捕杀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宦官赵忠等人,经过搜捕共诛杀老幼宦官两千多人,甚至“无须而误死者”也大有人在。后董卓进洛阳并施废立之事,袁绍对董卓撇下一句“天下健者,岂惟董公”,便握着佩刀奔冀州而走。袁绍、袁术兄弟在洛阳遭遇巨变之后纷纷出走,但袁基及袁家其他人仍有不少人留在京城。

三兄弟的结局都是失败:

袁绍出走冀州后,由于董卓的胡作非为引起天下不满,关东的一些州郡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于是,袁绍便成为讨伐董卓的头号人物,后来吓得董卓挟持汉献帝逃到长安躲避。不过,袁绍领导的联军很快也溃散了,后来袁绍以冀州为根,击败公孙瓒逐渐统一了河北,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方诸侯。

在讨伐董卓时,袁术也是其中一分子,后来各路诸侯溃散后,袁术在淮南割据一方。董卓挟持汉献帝后,袁绍曾想联合一些地方势力支持汉朝宗室刘虞称帝,他首先想到兄弟袁术,但袁术认为支持汉室已无前途,所以他不愿支持成年的刘虞为帝,加上袁绍和袁术兄弟本来就因家事和政见多有不合,所以由此,兄弟二人彻底反目,成为互相攻伐的对头。

袁绍在建安五年(200年),被曹操在官渡击败,最后病死,其子因为争夺继承权又互相攻杀,最后他们的地盘全部被曹操夺取。袁术的野心则比袁绍大,建安二年(197年),他在寿春称帝,此举引发人神共愤,最终在众叛亲离的状况下,曾想投靠袁绍,但被曹操阻挡,最后在绝望中“呕血斗馀而死”。袁绍和袁术的另一个兄弟袁基,则死得更早、更惨,在袁绍和袁术等人起兵讨伐董卓之时,袁基与袁隗等二十多位袁氏族人,统统被董卓捉拿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