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中期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幼时丧父,家境窘困,但刻苦好学。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授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西京留守推官。其间与梅尧臣、苏舜钦、尹洙等人交往密切。景祐元年(1034),授宣德郎,试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馆阁校勘。三年因倾向范仲淹议论时政的态度与斥责朝中保守派,被贬为夷陵县令。

欧阳修

四年,迁乾德县令。康定元年(1040),被召返京,复任馆阁校勘。庆历三年(1043),充太常丞知谏院,又以右正言知制诰,并积极参与范仲淹等所推行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被降为滁州太守。后又迁知扬州、颍州、应天府。至和元年(1054),奉诏回京,命权判流内铨,又与宋祁合修《新唐书》。不久擢为翰林学士。以后先后任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熙宁二年(1069),新任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欧阳修对此持反对态度。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赠太子太师,谥文忠。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在他的倡导下,这场运动曾形成盛大声势,对当时和后世文坛发生很大的影响。作为诗文革新内容的一部分,欧阳修在文学理论方面提出过不少重要的主张,其中包括论诗见解。欧阳修论诗强调有感而发,美善刺恶,提出:“诗之作也,触事感物,文之以言,善者美之,恶者刺之,以发其榆扬怨愤于口,道其哀乐喜怒于心,此诗人之意也。”(《诗本义·本末论》)他还认为要学习《诗经》创作精神,应着眼于“察其美刺,知其善恶,以为劝诫”(同上)。实际上要求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具有“致用”的意义,要为现实政治服务。

另一方面,他在继承杜甫、白居易、韩愈等人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说法,以为“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梅圣俞诗集序》),意识到诗人的创作成就与其个人身世遭际之间所构成的重要联系,以为作者的生活遭遇越是窘困,就越能写出体验深刻而成就显著的作品。对于诗歌的创作风格,欧阳修基本上主张多样化,在具体作品的艺术评析中能保持一种较为客观、公允的态度。

如他在比较梅尧臣、苏舜钦诗风差异时表示,两者“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六一诗话》),肯定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认为无孰高孰下之分。又如对“西昆体”,他也并不是一概加以否定,而是在指出其弊端的同时,也肯定了其中的创作特色,以为西昆派诗人也有艺术上的成功作品,至于他们好用故事等特点,是因为“其雄文博学,笔力有余”,而“非如前世号诗人者,区区于风云草木之类,为许洞所困者也”(同上),为“西昆体”作了某些合理的辩护,体现出较为明智、公正的批评态度。

在创作实践上,欧阳修有着多方面的成就,诗、词、文、赋都有不少成功之作。他的诗有些如《食糟民》、《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答朱案捕蝗诗》《答杨辟喜雨长句》、《边户》等,触及某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对于现实中的各种时弊进行剖析,表达自己的见解。有些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则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作为吟咏对象,发表看法。但这一类题材在欧诗中数量并不多,真正能反映他创作成就的,还是一些表现个人生活情怀和描写自然景物的诗作。

如《戏答元珍》《梦中作》《立秋有感寄苏子美》、《怀嵩楼晚饮示徐无党无逸》《宿云梦馆》等,或抒写仕途失意,或表述思亲怀友之情,意切情真。再如写景,“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丰乐亭游春》),“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晚泊岳阳》),“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黄溪夜泊》),以流畅平易的语言,描绘出各种自然的画面,有着较好的艺术效果。

欧阳修有部分诗特别是一些长篇古体,如《菱溪大石》《吴学士石屏歌》、《洛阳牡丹图》等,受韩愈诗风影响比较明显,喜欢铺排、议论,散文化倾向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不拘泥诗歌常规体制的创新精神,但过多的铺叙和说理,影响了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这是欧诗的一个不足。著有《欧阳文忠公全集》一百五十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