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2020-07-07 来源:hao86 管仲改革 管仲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管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家代表人物、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国等一系列的赞誉,总之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本人干的最厉害的一件事就是管仲改革,齐国经历这次改革之后迅速强大起来,齐桓公更是开创了一代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管仲改革到底影响什么了,看看齐国是如何强大起来的。

管仲拜相之路

齐襄公时期齐国政治混乱,管仲和召忽带着他们的主子(公子纠)跑到鲁国申请政治避难,鲍叔牙则是带着他的主子(公子小白)跑到莒国申请政治避难。襄公十二年的时候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但不到一年就被人搞死了,齐国就想着重新立君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是合理的继承人,他们俩谁先回到齐国,那么谁就掌握了先机,继承大位的可能性也就高很多。

当时高、国两家暗地通知了公子小白回国,但没多久鲁国也就听说了这事,所以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当时鲁国为了扶持一个亲鲁政权,派管仲带兵截断了公子小白的回国之路。当时管仲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腰带,小白立马躺地上不动了。管仲以为小白死了,所以慢悠悠带着公子纠回国。但是没想到小白是装死,他趁公子纠放松警惕星夜赶赴齐国,并且在高、国两家的支持下顺利即位。这个事情告诉了我们补刀的重要性,杀人之后一定要确认其是否死亡。

公子小白即位之后开始围剿政敌(公子纠),管仲作为公子纠的支持者,必定要被追责。但鲍叔牙在旁边齐桓公不要追责,因为管仲是个大才。深思熟虑后的齐桓公引渡了管仲,并且在谈话的时候认为管仲是大才,将其委任为大夫。经过一段时间考察后,齐桓公正式拜管仲为相,开始改革。

管仲改革

一:社会分工

管仲按职业划分了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并且规定百姓要按照职业居住在一起。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且符合经济逻辑,肯德基周围必定有一家麦当劳,为什么?这样竞争不大吗?竞争确实大,但这样也是有好处的,主要好处如下:

1:加强职业之间的交流:农民和农民讨论种地,铁匠和铁匠讨论打铁,商人和商人讨论经济,他们有共同的职业,就有共同的话题,同行业的讨论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

2:避免见异思迁:坐过飞机的人都知道商务舱和头等舱之间是有隔离的,为啥?还不是怕你羡慕有钱人,不好好干活。农民和商人住在一起,农民看到商人花钱如流水,他会不会想着去当商人?他还会安心种地吗?

3:营造教育氛围:孟母为什么三迁?还不是想找个有利于学习的环境,让孩子更好的成长。铁匠的儿子大小就听大人们讨论打铁的事,那他长大之后也很有可能就是铁匠,古代“子承父业”的思想非常严重,管仲此举就是尽可能让百姓子承父业。

充分的交流有利于行业的进步,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齐国的制造业要远远强于其他国家。我们以丝绸为例,丝绸并不是齐国的特产,但是齐国丝绸的质量要远胜其他国家。齐国通过技术优势垄断了丝绸市场,史书评价“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就这一项就能解决齐国的就业问题,为齐国创收,更别说其他职业了。

2:变相承认土地私有

自古以来土地都是国家的重要收入,但是在春秋之前土地都归诸侯、周王,百姓们没有土地,种地积极性可见一斑。尤其是随着铁制农具、牛耕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就有多余的时间开垦荒地,经过长期的发展也就形成了地主阶级。种私田土地收入都是自己的,种公田土地收入要被剥削,在这种情况下地主往往会选择耕种私田。管仲在改革时针对这个漏洞提出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也就是阶梯收税。这项政策变相认可了私有土地,不管你土地怎么来的,只要你交税那就没问题。

但是在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收税?你不能拿优质土地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土地,你的土地亩产100石,你收10石。但是我亩产20,你收10石,那我喝西北风去啊。在这种情况下,管仲按照土地亩产来定一个标准,春期时期普遍都是十抽一。亩产20石的话就是抽10石,亩产100石就是抽10石。而且荒年的时候也会有相对应的政策,丰年时亩产100是抽十分之一,也就是10石;灾年时亩产20石,那就会相对应降低收税标准,按照二十抽一来收,也就是1石。

这就是所谓的“相地而衰征”,当然了,上面的数据是我打比方解释这个政策的,具体亩产和税收史书并没有记载。这项政策刺激了地主种地积极性,地主会拼命的去开荒,为市场提供更多的粮食,为国家缴纳更多的税收,为自己创收。

二:刺激经济流通

1:吸引外资

这一点大家都明白,管仲免除外资的部分税赋,并且为外资提供酒店、人的食物、马的饲料,通过一系列优待措施拉拢外资。在管仲的刺激下,外资纷纷来齐,史书评价“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大量商人涌入刺激了齐国经济,齐国经济条件飞速发展,并且形成“虹吸效应”。

可能会有人问“虹吸效应”是怎么回事?简单的来说就是你要去一个地方经商,北京和鹤岗哪个城市适合经商?你肯定会说北京,为啥?因为北京的经济要比鹤岗的经济好,这就是虹吸效应。当时齐国优待外资,其他国家打压外资,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去哪个国家经商好。

2:刺激内需

管仲鼓励商人大肆消费,自己花钱就跟流水一样(富比于公室),这些人的消费养活了很多人。我们举个例子,管仲在齐国开办青楼,什么人会去青楼?有钱人,有钱人去青楼找乐子,养活了青楼女子-青楼女子养活了化妆品行业-化妆品行业为国家纳税、解决人民就业问题,这是不是刺激经济?

你出门下馆子,你养活了饭店老板、饭店厨师、饭店服务员、饭店的房东、这些人拿着钱也会去消费,同样养活一大批人,这些人都要向国家交税,这不就是为国家做贡献吗?你看,你下个馆子,就养活那么多人,为国家做那么多贡献,你是不是应该下个馆子?

同时他还提出了基建救国的观点,也就是在灾年的时候国家大兴基建,增加就业岗位,避免经济进一步下滑。这一方法成为后世通用的救市方法,每当经济萧条的时候国家都会大兴基建,德国、美国、中国都这样干过。

管仲通过吸引外资、刺激内需,大大增加了齐国的商业流通,经济扶摇直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齐国临淄,史书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狗··。大概内容就是齐国挺富,富人养活了娱乐行业,各种娱乐消遣方式层出不穷。

四:宏观调控

1:控制进口

管仲会通过各种手段来管控进口,比如丝绸。如果外国丝绸质量好,那他就提高外国丝绸的价格;如果外国丝绸价格低,那他就提高外国丝绸的价格,总之就是让外国产品在国内没有竞争力,尽可能扶持本国丝绸。不过管仲在这事上不完美,直接提高价钱显得太无情了,他这一点就不如老美。老美的做法是什么?反倾销调查、关税壁垒,实打实的打击你,你还没话说。

2:控制大宗产品价格

管仲在齐国施行盐专卖制度,任何人不准卖盐,只能国家卖。这一点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垄断市场,定高价。如果百姓都卖盐,那势必会加剧行业内卷,每个人为了卖盐尽可能降低价钱、提高质量,最终可能赚不到几个钱。当然了,这一条是针对国外的。管仲允许百姓煮盐,然后国家出一个相对高价统一收购盐,维护这个行业的利益,养活煮盐的百姓。同时高价对外出口,国家谋取暴利。

五:隐形税

当然了,管仲肯定不会直说隐形税的,人家比较会讲,人家说的是“官山海”。当时管仲和齐桓公算了一笔账,直接收税,百姓肯定不乐意。但是如果我们提高盐的价钱,每个人都要吃盐吧,我们不动声色就薅了百姓的羊毛。他主张国家垄断盐铁,通过提高盐铁的价钱来收隐形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齐国垄断铁,但确实记载了齐国垄断盐,齐国通过控制盐的价格来创收。至于有没有其他垄断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管仲能想到在盐上做文章,那你说他会不会在其他领域做文章?

六:经济战

鲁、梁国擅长织绨(丝织品),管仲让齐桓公带头穿绨衣,齐桓公带动齐国上层人士都穿绨衣,上层人士带动全国穿绨衣,绨的需求迅速变大。但是管仲禁止齐国生产绨衣,只能从鲁、梁进口。需求变大、市场变大、利润变大,那鲁、梁商人就开始拼命织绨。大量百姓为了赚钱去织绨,因此荒废了农业。一年之后,管仲宣布禁止进口绨,鲁、梁两国经济迅速崩溃。难民纷纷涌入齐国,管仲就引导他们去开垦荒地,刺激齐国农业。同时鲁、梁两国都要去求齐国经济援助,齐国的粮食迅速畅销起来,同时开始经济殖民鲁、梁两国,向这两国倾销产品。

这种手段管仲玩过很多次,楚国、莒国、莱国相继中招。管仲通过控制商品的供需,搞垮了其他国家的经济,提高本国的收入。楚国这种国家能承受经济战的打击,但是小国承受不住啊,他们只能沦为齐国的附庸(殖民地)或者灭亡。我们完全可以预想到这些国家的命运,齐国的倾销会迅速冲垮他们原有产业,随着时间日益依赖齐国,齐国也就可以通过控制商品价格来谋取暴利。

军事改革

1:作内政以寄军令

如果齐国全力发展军事,那么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其他诸侯国纷纷扩充军备,齐国称霸的目标很难完成。因此齐国扩充军备必须隐蔽,也就是作内政以寄军令,意思就是打着修理内政的旗号搞军事。齐国把全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有15个士乡、6个工商乡,这15个士乡就要负责作战,工商乡不用。这15个士乡时代居住在一起,有共同利益,所以很容易形成“攻守同盟”,有效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这种机制领先其他国家,为日后争霸作了准备。

2:强化军纪、训练

这一点没什么好讲的,因为史书不会去详细记载那些士兵是如何训练的,即使有也是零零碎碎的记载。但是春秋时期大家的训练和军纪都不会差太多,管仲要改革军事一定是因为他有更好的了,或者是要强化现有的训练和纪律。这一点的好处就是本国士兵的训练、军纪胜过其他国家,军队战斗力也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