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在我国历史上,大凡推行改革的人,善终的人很少,比如战国时候的商鞅,明朝时候的张居正,还有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这位王安石。

王安石被大家所熟知,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是宋朝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会知道他主导了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变法,后世称为王安石变法。这次变法虽然轰轰烈烈,但是最终还是难逃失败的结局,最终新法尽废,黯然落幕。

后世对王安石变法存在较大争议,但是这个争议是在近代以来才有的,在二十世纪之前,大部分史学家对王安石变法是批评的。比如在南宋时期的朱熹就评价王安石变法是群奸嗣虐、流毒似海。更有甚者将北宋的灭亡说成是王安石变法的余毒,将王安石说成是和秦桧一样是整个宋朝的罪人。

晚清之前,主流的说法都是如此,直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让王安石的形象彻底得到了反转,这个人就是梁启超。梁启超在1908年的时候给王安石写了一部传记《王荆公》,王荆公就讲述了一个故事,敢于改革的宋神宗任用了有改革才华,一心为国的王安石,王安石颁布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新法,但是当时朝廷就是有一批包括太后在内的顽固派阻止改革,最终让改革不能成功。其实这个故事完全可以换成另外一个名字“戊戌变法”,宋神宗比做光绪,而主持改革的王安石就是好比他的老师康有为等人,名为写王安石,实则是在写自己。为王安石变法翻案的同时也在为戊戌变法正名。

在加上后世一位外国著名的领导人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中学历史课本中有记载),彻底的改变了王安石变法在主流思想界的看法。

评价王安石变法一定要和王安石本人分隔开,要把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和他的文学才华和私德分开。王安石的私德是无可挑剔的,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而且王安石死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产。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也很高,王安石的散文大家没有读过,但是一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想必是很熟悉的。

但是王安石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所主导的王安石变法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一次失败的变革。举个简单的例子,就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经济措施,青苗法为例。青苗法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可以找地方官府借钱,利率较当时的民间高利贷要低。这样一来,既可以方便老百姓,又可以利用闲置资金给政府创收。听起来很完美,但是实现起来就很难,比如说当地的官员为了政绩,就强行摊派,让老百姓借贷;再比如有很多农民没有风险意识,借了钱之后很快的挥霍一空,造成了很多坏账。

大家可能觉得,法令是好的,是执行层面的问题,后世的梁启超也是主要从这一点来为其辩护。但是这种说法相当幼稚,一项法令如果不考虑执行,那还有何用。对于法令的制定者来说,不考虑政策是否落地,只是看起来很美好,这就是不负责任。一个简单的道理,橘子好吃,但是不能让全天下都种橘子,要考虑有没有种橘子的土壤和环境。

而且王安石变法直接后果造成了北宋后期的党争,王安石在任期间为了推行变法,对一些部门进行了大清洗, 仅从熙宁元年至四年就罢免了 19 位台谏,换上了自己的同党,这就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当他下台之后所谓的保守派上台之后就将王安石一党全盘否定,党争之祸由此开始,所以说北宋亡于王安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王安石是一位优秀且高尚的文学家,但是他不是一位合格的改革者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