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年间的事情,王安石决定改变积贫积弱的宋朝,从熙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就开始了,一直进行到了元丰八年,也就是公元1085年,因为这场变法横跨两个年号,所以王安石变法还有另外的称谓:熙宁变法和熙丰变法。

北宋存在的时间也就一百多年,在公元1127的时候,金兵将汴州城攻克了,此时已经建国一百六十七年的北宋政权,彻底灭亡了。所以,从金兵的入侵来看,很多人都认为,金兵对北宋的入侵,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其实,外敌入侵只是北宋灭亡的一个外部原因,一个王朝的颠覆,和这个王朝的自身原因是密不可分的。

其实,王安石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了当时宋朝的问题,北宋已经到了非改革不行的地步了。首先北宋虽然实现了统一,但是割据势力还是非常强大的。北宋为了维护中央政权,开始将行政、财政还有军事收归国家,而且实行分化事权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军事上,宋朝实行的是守内虚外的政策,这些政策对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在行政上,北宋官员任职的诏令非常多,而且用人上采取的是恩荫制,当时北宋政权甚至还笼络官员,也就是所谓的“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总之,当时北宋朝廷上尸位素餐的现象特别严重,官员痴迷权力,官僚机构更是臃肿不堪。

军事上的北宋也是奉行“养兵”的策略,这就导致军事体系非常庞大,很多将士进部队不是为了报国,而是想着白吃国家的粮食,这导致北宋政府的开销越来越大。更有甚者,朝廷上层也是大兴土木,财政、军事、政治三者结合起来,让北宋负担非常重,所以,北宋的败亡与其说和金兵入侵有关,不如说自身才是主要原因。

鉴于这些问题,王安石决定变法了,长达十多年的变法,王安石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的,从他的一系列措施来看,王安石为国家确实尽力了。当时王安石的变法还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比如当时的宋徽宗,还有著名的恶官“六贼”这些人都是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能够得到这些人的支持,我们也可以看出王安石在其中的努力。

根据宋史的描述,当时王安石的变法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而且他变法也是非常细的。在富国变法上,王安石进行了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等措施。

在军事上,王安石实行了军器监法、保马法、将兵法、裁兵法还有保甲法。为了让国家有源源不断的人才,王安石开始改革科举制度,而且还有力的整顿了太学,根据实际情况任用贤能。总之,王安石为变法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虽然王安石为变法实行了各种举措,但是王安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根据《续通鉴纲目》的描述:“汴宋之祸,始于神宗、安石,终于徽宗、蔡京”。其实,这样的结论不是后人才总结出的,在宋朝的时候,这种结论就已经出现了。

关于王安石变法,当时的宋高宗总结到:“今日之祸患,人徒知蔡京之罪,而不知天下之患,生于安石。”可见无论是民间还是庙堂,对王安石进行的变法都是有质疑甚至否定态度的。那么原本好心的王安石,为什么就成为了众矢之的呢?

其实,做了事的王安石没有得到好的评价,还是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出了问题。就拿富国之法中的青苗法来说吧,这一政策对百姓而言确实是非常好的,百姓能够低利息贷款,特别是遇到灾荒年的时候,百姓还可以向地主老财借钱,这样看确实对老百姓有好处,可是呢,青苗法在实践过程中,成为了官员贪腐的重要途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推行低利息贷款的过程中,官员有考核,每一个官员需要上报完成贷款的任务,百姓贷不起款,于是很多官员要求富商还有一些相对富裕的农民贷款,官员在其中盘剥,导致很多民众的钱进入了官府的口袋。

还有当时的免役法,这一法令出来的时候,百姓都是深恶痛绝的,因为无论是小饭店还是小理发店还是小茶馆,不交税就不能够开,当时很多商贩交的税比本钱还多。总之,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举措,和当时的社会是不同步的。王安石的本心是“去重敛、宽农民、国用可足、民财不匮”,可是最后却和这相差很远。

之所以说,王安石变法和北宋灭亡之间有关系,主要就是因为当时王安石的变法遭到了保守派的严厉反对,司马光当上宰相后,可以说几乎将所有王安石的新法废掉了,如此激烈的党争,和北宋的败亡肯定是有一定关系的,况且当时北宋政府已经腐败到底了。这样的政权如何能不颠覆呢。

苏轼被贬黄州,直接原因是“乌台诗案”,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王安石变法时的新旧党争。宋神宗在位时,曾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本就遭至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再加上变法过程中因急功近利、用人不当等原因导致新法变质,进而引发了新旧党争,而苏轼正是因反对新法而遭到了排挤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