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鉴于北宋初年一官多职导致"冗官",大量屯兵导致"冗兵",这些数量庞大的官员和军队、对外的岁币等等导致第三大问题"冗费",急需变革的严峻现状。王安石受封参知政事,在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下开展变法。可惜,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在宋神宗死后被全部废除,那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失败?都有谁反对呢?

首先,王安石设立了名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机关,用来实施新法,统筹财政,改革财政机关繁杂导致的互相推诿、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一机关的建立初衷为"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这一机关凌驾于三司之上,中书省、门下省都无权过问,于是被触犯利益的大臣纷纷上表,它在成立一年后就被迫解散。

王安石派遣大量官吏考察各地农田水利、赋税劳役等状况,并根据民间需求颁布了许多法令。王安石先是颁布"均输法",设置发运使来协调各地的物资供给,秉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举例来说,倘若甲地某物稀缺,便由政府出面,从甲地征收钱财,到该物较为丰富便宜的乙地购买物资供应甲地。

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春种秋收,农民们往往在秋天才能过上一会儿富足的日子,到了春季,他们就又面临贫寒的境况,很多时候不得不向高利贷借钱购买作物的种子播种。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由政府出面借款借种给农民,秋天收获后再要求还款。这一举动促进了资源有效利用,打击了民间高利贷组织,为北宋朝廷增加了大量财政收入。

北宋原本的差役制度,是家家户户按顺序轮流到地方行政机构当差,这样一来常常耽误农事,道士、僧人等群体因为可以免除徭役,所以人数不断增多。王安石颁布"募役法",将征用改为金钱募集。农户缴纳钱粮便可不必服役,免除徭役的群体也需要缴纳一些物资来"助役",这一制度解放了生产力,且增大了财政收入的来源。

王安石还将每十户人家定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农闲时期,各保集结进行军事训练,并担任巡查等工作。这一制度名为"保甲法",既节约军费,又便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王安石对各地土地按照地形、土质等影响产量质量的因素进行分类,不同种类的田地缴纳不同等级的税款。

此外,王安石还颁布了许多其它政策,这些政策或多或少起到了改善财政等作用。

不过,实施过程中,地方官吏趁机渔利,有些地区百姓负担反而加重。许多利益被侵犯的商人、大臣纷纷反对,形成了对王安石不利的社会舆论,再加上王安石实施新法过于急促,缺少过渡,变法派内部矛盾逐渐增大。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产生动摇后,王安石选择辞官归隐,他颁布的法令也逐渐被废除。

要说反对王安石最著名的人物,非司马光莫属,他形容王安石道:"但不晓事,又执拗耳。"等到王安石辞官,司马光当上宰相后,便将王安石之法尽数废弃。此外,欧阳修、苏轼等人也都反对王安石激进而固执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