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在北宋时期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莫过于北方的辽国了,辽国是由契丹人建立的,在五代十国时期由于中原战乱不断王朝更迭频繁,无暇顾及契丹遂使当时的契丹人逐渐发展壮大,后来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更是将燕云十六州拱手让给契丹人,这才使得后来的北宋王朝在对契丹的战争中陷于被动的地位。
宋太祖和宋太宗两朝也曾要立志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在对契丹的战争中接连失败,北宋名将杨业也在伐辽之役中战死,自此宋朝谈起对辽用兵则色变,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后来的“澶(chán)渊之盟”的签订。熟读历史的朋友知道“檀渊之盟”在宋朝历史上是一件大事,这个事件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宋真宗赵恒在位的时候。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儿子,我们知道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是继承他哥哥赵匡胤的,当初赵匡胤离奇的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甚至他还有杀兄篡位之嫌,宋太宗在位的时候为了避嫌一直没有立太子,因为当时碍于舆论的压力,他一直纠结是要立自己的后代为太子,还是他哥哥赵匡胤的后代为太子。有一次赵光义召见寇准向他问道襄王(赵恒)可否为太子?寇准当然明白赵光义肯定是不会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后代的,于是就顺水推舟说道知子莫若父,陛下可以自行决定。于是赵光义就将赵恒立为储君。
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后,宋真宗赵恒继位,当初赵光义继位的时候为了光复燕云十六州曾多次大举伐辽,但却大败而归。当时宋朝名将云集加上宋朝立国不久军队还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于是辽国也不敢轻易对北宋用兵。宋太宗去世之后辽国乘宋主新立开始频繁骚扰宋朝边境。公元1004年辽圣宗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在此之前宋朝曾数败于辽国。当时得知契丹大举南下之后宋廷震恐,朝中的大臣绝大部分主张迁都以避辽国的锋芒,有人主张迁都成都还有人主张迁都金陵,而这时只有寇准力排众议主张率宋军主力北上抵御契丹,寇准以不能轻弃社稷江山,况且于辽军交战即使不能大胜也能拖住辽国南下的步伐为由劝谏宋真宗。宋真宗采纳了寇准的建议,在战况紧急的情况下甚至听取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辽国大军被宋军阻挡在澶州城下,当时宋军见宋真宗亲临前线于是士气倍增,坚定了士兵抗辽的决心,辽国由于千里奔袭粮草补给困难,加上和宋军长久对峙不下士气跌落,在后来和宋军节节败退。当时宋朝内部主张讲和的大臣趁机向宋真宗进谏借此和辽国讲和,这就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维持了近一百多年的和平,对当时的历史影响意义甚大,我们说寇准应该是这次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他坚定了宋真宗抗辽的决心,为宋朝的社稷可谓是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在此之后寇准却屡屡遭贬,甚至被斥责为奸臣贼子。那么勇于善谏的寇准的结局怎么样?
我们还得从澶渊之盟的签订说起,当时宋军对辽军作战已经保持了优势,但是主和派的大臣却趁机劝宋真宗讲和,寇准认为应该趁胜重创辽军扩大战果。这时候却有人诬陷寇准想要拥兵自重图谋不轨,宋真宗是个太平皇帝他不像他的伯父赵匡胤还有他的父亲赵光义那样经历过战争,他本身也厌恶打仗,于是就听取了主和派的意见。事后朝中以王钦若为代表的大臣嫉妒寇准的功劳,于是就继续诬陷寇准当初怂恿宋真宗御驾亲征是以天子的性命为筹码换取自己的功劳,这样的事是不忠不义之举,宋真宗居然就听信了王钦若的言论于是就疏远了寇准。宋真宗到了晚年的时候更是对王钦若等人言听计从,寇准被排斥打压屡次遭贬,在此之前寇准被诬告参与谋反险些被处死,晚年的寇准被流放到南方偏远的雷州,客死他乡,后来宋仁宗继位后才为他平冤昭雪。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