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著名宰相寇准的结局怎么样 

寇准是我国宋代的一位著名宰相,在宋太宗赵光义时,他便得到了皇帝:"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的高度评价。

到了真宗之世,他出任宰相,并政绩卓著。然而,最终这位名相的下场却十分凄凉。

首先,是寇准在宋真宗面前失宠。

这还要从景德元年(1004)辽国入侵说起,当时,辽国以二十万大军南下,宋朝边境很快告急,以至于"急书一夕凡五至",也就是说告急处太多,军情文书一夜就连来了五道。在这种情况下,朝中的大臣们大多主张避其锋芒,甚至一时出现了江南大臣劝说真宗迁都江南、四川大臣劝说真宗迁都成都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一直是主战派的寇准反对一味逃窜,并请求真宗御驾亲征,到前线鼓舞将士。

当时的前线已是打得热火朝天,贸然前去十分危险。珍惜生命的真宗自然是不愿意前往,但寇准坚持道:"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终于,在一番纠结挣扎后,真宗还是同意了亲赴前线。

这年十月,真宗来到前线的澶州,将士们见陛下亲至,纷纷士气大振,而另一边,因为战线过长、供给艰难,辽军已是强弩之末。

渐渐的,宋军扭转了战场上的局势,辽国的萧太后转而寻求议和,而真宗本就软弱,见有和谈的机会便满口答应。最终,辽、宋签订了著名的"檀渊之盟",换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成功化解了辽国的入侵,寇准居功至伟,可这也招致了他人的妒忌和排挤,曾劝真宗迁都江南的王钦若便是其中一个。一次,王钦若趁着退朝的机会询问真宗道,陛下如此敬重寇准,是认为他对社稷有功吗?真宗给出肯定的答复后,他又反问道:"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

见真宗一脸疑惑,王钦若蛊惑道,檀渊之盟是辽国欺负到宋朝头上来之后,才和宋朝签订的盟约,属于"城下之盟",而真宗"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为人比较单纯的真宗很容易就被影响,开始显露不悦,而王钦若却火上浇油地说道:"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寇准以宋真宗为最后一搏的赌注,虽然事实上差不多如此。但在王钦若的口中,至高无上的天子成了寇准手中一颗筹码,这种表述当然令自小在奉承中长大的真宗感到不满。

此外,真宗还认为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于是对他日渐疏远,不久后便将其贬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州,令其离开了京城。

第二点,则是小人的陷害。

上文已经说了王钦若,可其实王钦若只是让寇准失去真宗的信任和重用,真正的大恶人是与其共为朋党,而心计远胜于他的丁谓。丁谓博学多才,也是一位经济专家,不过,他有才无德,为了得到真宗的重用而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讨好和欺瞒帝王,为了进一步掌权,他主动请求请寇准回朝担任宰相,想借机拉拢。

然而,为人耿直的寇准尽管回到相位,却并不领丁谓的情,甚至直斥其为奸佞之徒,导致他怀恨在心。当时,真宗虽然逐渐意识到了丁谓的威胁,但因为重病缠身已是无力将其铲除,而掌握大权的刘皇后和寇准有仇,便帮助丁谓排挤寇准,趁着太监周怀政欲发动政变但败露被捕的机会将寇准诬陷为其同党,并贬出了京城。

寇准被陷害的全过程,病中的宋真宗都一无所知,甚至不久后他发现很久没有见到寇准,向身边人询问"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侍从们都畏惧刘皇后、丁谓的权势不敢回答。而丁谓在寇准被罢免后当上了新宰相,他将寇准从位于今河南的相州一路贬到了位于今广东最南端的雷州,那里久未开化,寇准上任时甚至没有可以住的房子。

第三个原因,寇准为人过于刚直。

这一点上文曾叙述一二,在丁谓主动"请"回寇准想与之合作时,寇准断然拒绝,直接惹怒了他。在史书中,还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丁谓与寇准都参加了宴会,席间寇准的胡须上沾了菜汤,丁谓为了表示尊敬拉拢,主动起身为其擦去,但寇准却认为这一举动有失体统,当场训斥了他。

此外,北宋另一位名臣王旦曾评价寇准是"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刚正不阿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可这一品质也导致了寇准在大臣们眼中过于严厉、难以亲近,所以日后他被奸臣所害,朝中愿为其仗义执言者寥寥无几。

总的来说,奸臣的陷害使得寇准失去皇帝的重用,并被多次贬谪,这是他结局凄惨的最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