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刘协当皇帝是一个意外,其实整个东汉晚期都是一个意外。从汉冲帝继位百天即死开始,东汉的皇帝要么早死、要么无嗣。继任者不是权臣立的、就是太监立的,究竟谁当皇帝,皇家早就没了决定权。

刘协和他前面那些叔伯兄弟一样,如果不是董卓横插一杠子,就以陈留王的身份活一辈子也是有可能的。刘协的前任是自己的亲哥哥汉少帝刘辨,虽然刘辨成功地作为先皇太子继位,但没有改变此时东汉皇帝的命运。

掌权的大将军何进和十常侍的宦官集团的火并,搞死了何进自己,弄乱了东汉朝廷,还带来了一个"魔王"董卓。

早就蠢蠢欲动的董卓,因为何进的愚蠢而有机会进京。无论是否一开始就有了做权臣的心,在北邙山遇见刘协和少帝的董卓,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少帝望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前来,吓得哭泣流泪。董卓自然想问问情况,少帝却语无伦次,着实是一个吓坏了的孩童的状态。

刘协却完全不同,面对气势汹汹的董卓,不仅不慌不忙还帮自己的哥哥维护了皇家的尊严,指责董卓无礼惊驾。这可能和刘协自小的生活环境有关,虽然也是皇子,但刘协只是美人王荣的儿子。母亲品级不高,皇后何氏又嫉妒成性,所以刘协一生下来王美人就被杀,只得由祖母董太后抚养。

小时候就经历过责难的刘协,面对同样危急的情况,表现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毕竟此时当面与董卓呛声的刘协,仅仅九岁而已。

也算是有本事的董卓,不知是昏头还是天真,竟然废了少帝,让自己认为更贤能的刘协继位,《后汉书·董卓列传》了说"卓以王为贤,且为董太后所养,卓自以与太后同族,有废立意",不得不说他做了件最终害了自己,也可以说害了刘协的事情。无法知道刘协是否后悔自己当初的"莽撞"和勇气,可能年幼的刘协只是看不得自己的哥哥被欺负,但却因此成了皇帝,这很难说是刘协自己愿意的情况。

皇帝不是说当就能当的,但当皇帝也真的不一定是所有人都愿意的。尤其在东汉末年当皇帝,估计只有像后世的司马衷那样啥都不懂才能心态正常。

无能无奈还是无欲则刚

"冒冒失失"废了一个皇帝想要独揽天下的董卓很快就被杀了,把自己心心念念立起来的刘协留给了接下来的权臣。

依然没有权力的刘协,只能再经历一次当初和哥哥逃亡一样的情况,在董卓死后不断地成为李傕、郭汜、张济、杨奉等人争夺的"香饽饽",虽然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对他好才抢着要他。

直到遇见了曹操,刘协看到了"救星",但也就此决定了之后的人生。作为一个从来都没有享受过绝对权威的皇帝,面对曹操刘协应该也没有生过得到权力的念头。如果从后来的生活状况看,曹操对刘协来说确实算得上"救星",至少比被李傕郭汜这些人抢来抢去的好。只是刘协应该没有想到,曹操远比这些人聪明得多,虽然让自己过得稳定了,但却真的一点权力都没有给自己留。

平心而论,曹操并没有真的太对不起刘协,暂且不把曹丕篡位的罪责也归到曹操头上。在曹操的努力下,北方的星星点点被一一串了起来,并且最终由线成面。至少名义上还是汉朝的北方,因为曹操一点点地没了内部的纷争和战斗。

曹操曾经说:"天下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先不论这个话是否过于自大,但至少作为表面皇帝的刘协,确实得到了他这么多年来都没得到过的皇帝"权威",虽然这个权威的得到源自别人。

但是刘协不昏庸、也并不懦弱,这个看似要"中兴"的江山其实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这其实不是他想要的。所以刘协想做些什么,

无法知道如果刘协没做所谓"衣带诏"的事情,是否会更被很多人评价懦弱,但他这唯一一次抗争,实在是代价太大。以刘协这时的情况,即使有再高的才智也无能为力做些什么。事情的结果也就是历史上的那样,董承、吴子兰、种辑等人俱被灭族,还有自己骨肉的董承之女董贵人也最终被杀,很难想象刘协是何等的无奈与绝望。

多年后又发生了皇后伏寿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掉曹操被发现的事情,再一次,刘协的身边人被族灭。自此,刘协不再表现出任何对于奋进、争权甚至光大汉室的渴望和想法,这是他的聪明,更是他的无奈。

刘协是不是真的能做刘秀这样的中兴之主,这个谁也不知道。但刘协在仅有的发挥空间里,展现出来的是做一个正常皇帝的宽仁和主见。

公元194年刘协还没有逃离长安的时候,恰逢大旱,长安城内粮食的价格高达一斛30万,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刘协用自己还能动用的这点权力,令侍御史侯汶开仓济民,但饿死者依然很多。刘协怀疑侯汶作弊,于是亲自检验,用米、豆各5升于殿熬粥,做出来的数量比赈济灾民的多出很多,轻而易举地弄清了侯汶的行径。侯汶被当众杖责五十,很多饥民得到了及时赈济。虽然不是大事,却说明刘协是用脑子做事的人。

"衣带诏"事件是刘协唯一想要冲动地做些什么的时候,却因为导致许多人死去而失败。之后选择不再折腾,是已经不想,亦是不能。

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是这样评价汉献帝的:汉献帝并不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之所以在他手里终结东汉一朝,是因为他只不过是一空头皇帝而已,"威权去已"。

平静离开是最好的结局

献帝不同于其他的亡国之君,大多数的亡国之君,无论这个人做皇帝是不是个错误,都还是有权力的皇帝。无论是能力不足无法成功,还是形势所迫天命难违,亦或是胡作非为自己作死,都还是有机会做些什么。刘协一丁点事情都做不了,能让刘家江山在他实在没办法只能退位之前,还保留着,就是他能做的唯一的事情了。

刘协如果真的心图伟业,奋起做了什么的话,虽然历史无法假设,但也无非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死,然后刘家江山立马被篡夺;要么还是死,另一个无辜的刘室小儿被扶立为傀儡。

如果从结果来说,汉禅于魏是帝制时代里,最和谐最平静的禅位之一了,不能假设如果不是刘协做皇帝就一定会血雨腥风,但至少刘协作为这个皇帝,没有让天下因政权的更迭付出过大的代价。

刘协如果真的和曹操拼命,是否就一定会天下大乱,这是无法假设的,但这种情况同样也是可能出现的。他没有选择与曹氏拼命求死,除了自己可能做不到以外,他也没有选择这样做已经是莫大的智慧和勇气。

最终的禅让是刘协不得不接受的命运,无论是没有其他办法,亦或是经过思考的结果,留些最终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也让他受到了尊重,得到了"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和曹丕"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的礼遇。

就像很多人浅显地以为刘协因为把江山"献"了出去所以得了个"献帝"的谥号,作为亡国之君很少有人能非常正面地看待刘协。按照《逸周书·谥法解》的说法,"聪明睿智曰献",我相信曹叡在给自己这姑父上谥号的时候不会是为了揶揄汉朝,作为后继者没有给前朝亡国君上恶谥,刘协肯定不是昏聩无能之人。

作为皇帝的曹叡在知道刘协去世后,"素服发哀,遣使持节典护丧事……追谥山阳公曰孝献皇帝,册赠玺绂……车旗服章丧葬礼仪,一如汉氏故制",无论是因为亲戚关系还是作为曾经的皇帝而让曹叡对刘协如此尊重。但至少有一点,如果刘协是一个天怒人怨的皇帝,也就不会得到如此的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