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大禹治水”的故事相信作为中国人都不会陌生,这是全国最著名的几个神话故事之一。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大禹治水”究竟是单纯的神话故事,还是确有其事呢?

“大禹治水”发生于上古时期。据记载尧帝时期洪水滔天,民不聊生。漫上丘陵,包围高山,老百姓们只能在高山顶上躲避这旷世浩劫,生活苦不堪言。身为五帝之一的尧帝爱惜百姓,让群臣推荐有能者来治水。群主一致推荐鲧来治水,尧帝接受了这个提议,让鲧去治理洪水。但鲧苦干九年,洪水依旧。

九年的时间,尧帝年老,让舜帝代为摄政。舜进行巡视,发现九年过去洪水仍未治理成功,一怒之下将鲧流放至羽山,不久后鲧就因病死亡(也有说法是鲧直接被杀死在羽山)。尧帝去世后舜帝继承了帝位,第一件事就是让群臣再次推荐治水之人。群臣经过商议,推荐了鲧的儿子,也就是大禹来治理洪水。舜帝英明大义,没有因为大禹是鲧的儿子就轻视大禹,遂将治理洪水的重任交给大禹。

当时大禹刚结婚才4天,大禹为了天下安危,挥泪告别爱妻,踏上征程。大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经验,带着助手到各地勘察地形,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各种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大禹一行人的足迹。对于自己父亲没能成功治理洪水,大禹感到十分的愧疚与懊悔,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治理好洪水。

一路上,大禹看到无数的人都在洪水中挣扎,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尸骨遍野,大禹一次次的流下两行热泪。而听说大禹是治理洪水的人,所有的百姓都把大禹当成救世主,纷纷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献给大禹。大禹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当然不会收下这些礼物,但他感觉到了人民的情意,这情意太深太重,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治理洪水的决心!

在考察的过程中,大禹总结了父亲的失败经验。大禹的父亲鲧使用共工氏修筑堤防,并一直加高加厚的方法,对此《淮南子·原道训》评论道:“达三仞的高度,而不疏导河道,水无归宿。”因此修建堤坝无法从根源上解决洪水问题,鲧治水九年,“功用不成,水害不息”,治水失败。大禹决定发明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要点是疏通水道,让洪水能顺着睡到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四处考察的好处体现出来了,他确定了最佳的水道开辟点,然后去各部落发动群众施工。每次施工,大禹没有一点架子,和人民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搬山移石,披星戴月地挖掘水道。

大禹一心扑在治水上,“三过家门而不入”。有次大禹路过自己家,听到小孩子的哭声。原来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大禹的心当时就软了,非常想进自己家抱一抱自己的儿子。但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大禹向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含泪水转头离开。

大禹有着大智慧,在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时尤为体现。当时大禹将水从积石山引出,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大禹仔细勘察,发现无法绕过龙门山,就决定要凿开龙门山。但龙门山如此蜿蜒雄伟,如何是好呢?大禹运用了他的大智慧,考察数天后,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开了一个80步宽的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极高,许多逆流而上的鱼无法游过去。鱼就选择拼命跳过去,只有极少的鱼能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据传如果有鱼能跳过去,就能化龙在天空中飞舞。

大禹共花了13年治理洪水,在他辛苦的工作下,咆哮的洪水变得温顺,顺着河道向东方大海六区。昔日被洪水淹没的山峰丘陵都重回天日,农田也被大量开辟,人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在我看来,“大禹治水”真是神话故事吗?不,我大禹治水真实存在过。《史记》“大禹治水”存在记载。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女娇,女趫’。”《史记》是我国古代最终名的历史传记之一,上面的事基本都在历史上存在过,因此,这代表着“大禹治水”很可能不是神话故事,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