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在主战派军民的压力之下,宋高宗把皇位禅让给皇太子赵昚,是为宋孝宗。在禅位仪式上,宋高宗说了一句出自内心的自我评价:“朕在位失德甚多,更赖卿等掩覆。”也算是高宗对自己的总结。

宋孝宗甫即位,便表现出与宋高宗不一样的地方。他恢复了主战派胡铨的官职,为抗金英雄岳飞平反,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为“武穆”,在西湖边建立岳坟,供后人缅怀。他还削去秦桧的官号,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他重用主战派,重新拜张浚为相,并且整顿吏治,积极备战。这些措施在当时大快了人心,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但是,作为一个皇帝,宋孝宗的处境比较窘迫。当他想在政治舞台上大鹏展翅的时候,却发现,高宗太上皇有意无意绑住了他的手脚,使他腾挪不得。譬如,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金国派使臣进京入见时,双方在递交国书的仪式上发生了争执。金国使臣要按“绍兴和议”的礼仪,即由宋朝皇帝在殿上站立,亲自从金国使者手中接受国书。而宋孝宗认为,金朝南侵,两国为敌对国家,应由大臣转呈金朝的国书。双方僵持住了。这时,太上皇高宗发下话来,让宋孝宗遵守和议。因此,宋孝宗不得不屈辱的从金朝使者手里接过国书。

高宗一度非常坦白地告诉孝宗:“你等我死后再搞那些事儿吧。”这让以“孝”为先的宋孝宗很是不爽,却又无可奈何。此是后事,按住不表。

先说宋孝宗登基后,采纳了宰相张浚的建议,积极筹划北伐的事情。这时,有人站出来反对了。而且,反对的人来头不小,他是宋孝宗的老师,兼右相史浩。他认为北伐的各种准备工作还没有到位。其实,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意见是皇帝的福气,因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嘛。不过,为了北伐这一天,宋孝宗已经等待得太久了,他几乎迫不及待的想挥师北上,一雪靖康之耻。而张浚也是相同的心思,想建功立业。于是,君臣二人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块儿来了。

在宋朝,调动军队是需要履行一定的手续,要通过三省和枢密院来完成。而当时三省和枢密院,基本上都由主和派把持着。为了达到迅速出兵的目的,张浚在经过宋孝宗同意之后,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向李显忠等将领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发动了抗金战争。

史浩知道此事后,以自己作为右相,居然被排斥在国家大事之外为由,辞去了右相职位。

宋孝宗北伐为什么失败?

战争伊始,进展比较顺利。金国怎么也没有想到,一贯软弱无能的南宋政权,居然会主动向自己进攻。他们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北伐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李显忠率领攻打灵壁(今安徽宿州灵壁),一路由大将邵宏渊率领攻打虹县(今安徽五河县双庙乡)。李显忠是陕西人,一家二百余口尽被金兵杀害,因此与金国有不共戴天之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很快就攻克了灵壁。而另一路,却久攻虹县不下,最后,还是李显忠派灵壁降兵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

邵宏渊为人心胸狭窄,嫉妒李显忠的才能,因此,在军事行动上不配合李显忠。李显忠请邵宏渊乘胜进攻宿州,但邵宏渊却不予理睬。李显忠只得独自率部行动,经过激烈战斗,攻下了宿州(今安徽宿县)。

宿州是军事重镇。宋孝宗闻讯后那是相当高兴,写了一封亲笔信嘉奖将士:“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但是,他没有想到,正是他的嘉奖,让李显忠与邵宏渊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经过最初的溃败,金兵开始组织反扑了。在李显忠奋勇抵抗的时候,邵宏渊不但不救援,反而站在城墙上说风凉话:“这大热天的摇扇子也不凉快,打什么仗嘛。”

可想而知,孤军作战的李显忠抵抗多时后,独木难支,最终全线溃败。宿州古称符离,因此这一事件史称“符离之溃”。

虽然宋军在符离之溃中没有受到实质性打击,但却给了踌躇满志的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逐渐意识到,恢复大业并不是旦夕之间就能完成的,由是便倾向了主和派。他重新任用了秦桧余党汤思退,并将主战的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先后贬出朝廷。不过,他还是对主战派留有余地。张浚因战败请辞,宋孝宗好言劝告,象征性地降为江淮宣抚使,部署两淮防线;不久又恢复都督江淮军马的职务。

不打仗了,大家就坐到谈判桌上来。

金国开出了价码:宋帝与金帝改为叔侄关系,宋朝归还在战争中占领的海、泗、唐、邓四州,归还降宋的金人,补纳绍兴末年以来的岁币。

金国以为像以前那样,只要自己开出价码,宋朝就只有乖乖的接受,但这回他们遇到了宋孝宗这样个欲有所作为的皇帝。宋孝宗说:不。

说“不”是需要底气的。宋孝宗召回张浚为右相,全力备战,准备与金军一决雌雄。无奈,汤思退及其同党百般攻击张浚,污蔑他“名曰备守,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精”。再加上太上皇宋高宗插了一腿,让宋孝宗不要再“折腾”了。在种种压力之下,宋孝宗屈服了,将张浚罢免

经过几番艰辛的拉锯战,宋金“隆兴和议”(规定宋帝称金帝为叔父等)签字生效。不过,宋孝宗还是对恢复大业念念不忘。他一边搞建设,一边搞军备。他也知道,金国是靠不住的,只要他们一恢复元气,随时都有撕毁条约举国南侵的可能。于是,他又用主战派代表虞允文为相。

宋孝宗派虞允文到四川任宣抚使,希望他日后能在四川率先出兵。他对虞允文说:“丙午(即靖康)之耻,当与丞相共雪之。”在虞允文临行前,宋孝宗握住他的手,说:“爱卿啊,如果你出兵了,我没出兵,是我辜负了你;如果我出兵了,你没出兵,是你辜负了我。”

虞允文走后,宋孝宗天天等候他出兵的消息。可虞允文到四川快一年了,都没有向他报告出兵的计划。宋孝宗等不及了,一封又一封加急快递传过去,催促他出兵。而虞允文的回答都是:还没准备好,不能出兵。

宋孝宗很生气,派人拿着自己亲笔写的信去催促虞允文。但这一次派去的人赶到四川,却发现,虞允文因为操劳过度,已病逝了。

学界有一种说法:高宗朝有恢复之臣,却无恢复之君;而孝宗朝有恢复之君,却无恢复之臣。

虞允文之死再次给了宋孝宗沉重一击。他也由此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从此再也不提北伐之事,一心一意抓国内建设,增强国力,为下一届政府北伐,打好人力、物力基础。宋孝宗本人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宋高宗死后不久,他就禅位给三子赵惇。

说来还有点意思,因为当时金国也换了主,轮到二十几岁的金章宗做老大了。按照“隆兴和议”规定,六十多岁的宋孝宗要在国书里称呼金章宗为“叔叔”,这对自尊心极强的宋孝宗来说,是绝不能忍受的,禅位给儿子,也是宋孝宗精神上的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