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孝宗是南宋所有皇帝中最好的了。孝宗时期被称为中兴。但是即使是中兴,也并没有让南宋在军事上取得什么进展。孝宗是个有想法,有作为的皇帝,从他给岳飞平反,重用主战派就能看出来。宋孝宗北伐为什么失败?

隆兴草草

孝宗是想北伐的,心思很迫切。尤其是之前的采石之战取得胜利给了南宋信心。当时金国发生了内乱,刚换了新皇帝。这一切都给了孝宗希望和盲目自信。北伐不是坏事,皇帝有志气想恢复河山是对的,但是要精心准备,孝宗太急了。此时金国提出议和,因为之前两国在打仗。孝宗拒绝了,其实拒绝也是对的,借机抬价,改变议和条件。但是孝宗的拒绝是真的要开战。金国派兵在边境施压,并不是真的要打仗,而是逼迫南宋议和。其实这个时候南宋应该议和,借机减少不利于自己的议和条件,使得金国同意。若是金国不同意,也应该着手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

蒙古与南宋大战的时候,蒙古初期的南下都失败了,南宋防御战是有很大胜算的。因为有环境影响,比如蒙古围困钓鱼城的时候,时间长了,蒙古士兵生病,不适应环境。不过孝宗想北伐的心思是值得表扬的,只是没准备好就开始了。孝宗北伐的决心是很大的,因为当时赵构还活着,是太上皇,赵构还是想要和平。孝宗冲破层层阻力,下令北伐。虽然孝宗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南宋战斗力有所提升,但是在选将这件事上,并没有做好。北伐失败一半责任在于前线将领不给力,一半是因为孝宗的态度,后劲不足。最终导致这次北伐草草了事,可谓是可惜。

不敢一直扛

孝宗最大的失败不是打不过金国,而是不敢一直扛着。北伐前期胜利,但是后期出现内斗,使得金军大胜。孝宗因此就动摇了,即使不北伐,也应该抗住。要么就别轻易出兵,要么就一直扛住。一看打不赢就又议和,这是给了金军筹码的。原本金国内乱,真的没想打。而且采石之战是南宋赢了,金国没那么硬气。可是孝宗给了金国机会抬高议和条件,因为南宋只要一输,就想议和。这就使得金国占据了主动权。其实南宋是可以一直扛着金国的。最简单不过的一个道理,要是金军有本事灭宋,早就把南宋灭了,为何还要议和?拿那点贡品和钱币根本比不上南宋的全部地盘啊。虽然一直打仗是不容易的,要有大的损耗,但是总比老老实实交钱要好,而且还买不到永久和平。

金国时常骚扰,南宋损失也不小。尤其是金国迁都后,因为金国打不过蒙古,所以就有了一个想法,在蒙古那失去的,从南宋那补回来。南宋越是不敢一直打,金国就越是肆无忌惮。倒不用非要北伐取得胜利,先积极防御,可以打退金兵就可以了。也只有以战练兵才不会使得军队战斗力下降。其实金军也是这样,因为后来南宋和金国不打仗,日子过的都安逸,军队战斗力是直线下降,被蒙古打得很惨。即使是这样,后期南宋还能在防御战中打退蒙古,金军有啥可怕的呢?前面也说了,越是深入南面作战,金军也会像蒙古军一样,会不适应的。可是孝宗还是选择了议和,有点事就怕。

用人之过

孝宗用人不坚定,因为主和派的排挤,孝宗罢免了张浚。这是一大败笔,因为罢免了主战派的核心,朝中势必会完全倒向主和派一方。即使是不打仗,朝中也应该有主战派和主和派,否则是不平衡的。接着,孝宗又开始瞎指挥了。孝宗要放弃两州之地,这当然是不对的。虞允文坚决不执行,这位虞允文便是在采石大战中打败金军的人。他是比较传奇的,这篇文章就不多说他了。因为不执行命令,虞允文被降职。之后,孝宗继续发挥瞎指挥,瞎用人的方针,让汤思退主持前线大局。可是你看看他这人的名字,思退,真的是退啊。当然,只看名字肯定是玩笑话。可是汤思退还真是这么做的,而且是勾结金人拿宋军将士的命来演戏,让金军大胜。为什么呢?因为南宋朝廷很自然地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只有议和,才能使得主战派被打压。主和的人能受重用。所以说,这是孝宗的大败笔。即使不打仗,朝中也必须一直有主战派的人,以求平衡。相比之下,反倒是是金国世宗皇帝的战略很明显,以战求和,只有打了胜仗,才能增加议和筹码。相比之下,孝宗就有些不行了。

总结

隆兴北伐的失败,孝宗要承担很大的责任。虽然孝宗是南宋所有皇帝中最好的,但是他还是没能带领南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兴。也只是在南宋中有一个较高的评价。可以说,全靠同行衬托,南宋其他皇帝实在是不咋地。南宋具备一定的实力,要说经济实力,南宋足以支撑打持久战,尤其是比对金国,金国打持久战必然吃亏。不是南宋将士不行,是皇帝和高层的大臣们不行,北伐的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