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小时候,我们学习三字经的时候就知道“融四岁,能让梨”这个典故,现在很多人认为让一个4岁的孩子让梨,是违背人性的,也是教会孩子不诚实的一种表现。

我们不妨来看看孔融的真实经历,发现孔融 “让梨”的真谛。

让梨的前因

在三国时期的某一天,孔融和家人一起其乐融融的享受下午茶,一边吃东西,一边聊着天。这时候父亲让孔融把篮子里的梨分给家人,年仅四岁的孔融把大个的梨给了父母、兄弟,自己留了最小的。

多年后,又一件“让梨”的事情发生了,孔融哥哥孔褒有个好友叫孔俭,得罪权贵后走投无路,投奔孔褒。当时孔褒不在,遇到了仅有16岁的孔融,孔融知他是哥哥好友,就自作主张收留下了。后来东窗事发后,孔融说是自己擅自收留,应该承担罪责。哥哥说好友投奔的是自己,自己才是主犯。孔融母亲说自己是一家之长,自然自己才是主犯。

看到孔融的两件事,我们不难发现孔融4岁让梨,16岁替哥哥担责两件事体现的是一家人超越生死,相亲相爱的故事。

就是这么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抽象成为一个道德问题,一个人生准则,显然是不合适的。在我看来,如果孩子心中有爱,谁吃大梨,谁吃小梨并不重要。如果孩子心中没有对家人的爱,天天让梨,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一个词,由两个字组成的。礼是指我们对人、社会、自然的尊重、敬畏、祈求等,是发自内心的。仪,是指仪容、仪表、仪式,讲的约定俗成规矩和形式。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再多仪式也只是做做样子,有仪而无礼,也是让100次梨也没有用的道理。

家长要根据孩子不同的选择,给予不同的教育和引导,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不同选择背后,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1、不让梨

孩子选择不让梨,自然是诚实的表现,毕竟我们孩子不是孔融,不会做出孔融的惊人之举。孩子选择不让梨,我们首先要肯定孩子的诚实是对的,同时告诉孩子尊老爱幼、分享的重要性。

2、让梨

对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而言,选择让梨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父母必须对孩子这个选择予以肯定。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尊老爱幼固然重要,但活出自我,根据自己本心做出选择也很重要。

3、孔融懂礼,并不聪明

父亲问孔融:“为什么这么做?”孔融说:“哥哥年龄大,应该吃大的;弟弟年龄小,应该让着弟弟,也该吃大的。”

从上面的回答我们看出,孔融的答案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他这么做虽然为自己获得了尊老爱幼的美名,却陷兄弟与不义。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你可以把梨切块,这样大家都会得到同样多的梨。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引导,帮助孩子多一种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我想给老师说,孩子给出“不让梨”的答案,不能打一个叉了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孩子知道错,还要知道为什么错。教育孩子,本着教会孩子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过程,对于一件事,父母和老师应该做到举一反三,自然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