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东汉末年一个家喻户晓的道德典范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流传千年的孔融让梨,主角是一个叫孔融的4岁孩子。

《后汉书·孔融传》这样记载孔融让梨的故事:“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诵千古而不衰,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它弘扬了一种先人后己、心底无私的仁厚谦让美德。

我们不禁会问,一个四岁的孩子,按说应该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纪,为啥孔融就那么懂事明理,而且把这种谦让美德付诸日常行动呢?仔细分析,答案在于孔门家风的耳濡目染。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成长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的美好德行和价值观的养成,首先来源于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良好家风的熏染。从这个角度来看4岁孔融的行为,就觉得十分合理了。

1 孔门之后,优良家风是写入灵魂的家族文化基因

孔融家族是孔子后裔,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孔子被尊为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就成了汉以来历朝历代的社会正统思想,“仁义礼智信”“修齐治平”等不仅是儒家提倡的做人治国标准,更是孔门历代传承的优良家风。

那么孔融的父母是怎样传承良好家风、教育孔融的呢?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一是从生活小事中发现闪光点,循循善诱。

三国时刘备给刘禅留下了一句传颂千古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只要是从善念出发,再小的事,也值得褒扬。

故事里,4岁的小孔融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取小的吃。这本是家中极其细小寻常的一幕,但孔融的父母没有漠然置之,而是非常重视这件小事的教育作用,他们及时询问小孔融为什么这样做?引导孔融对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思考,通过思考进一步强化了谦让友爱美德,让践行这种美德成为孔融的自觉追求。

二是言传身教、春风化雨,正向激励。

《三字经》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家人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进一步分析让梨的故事,我们就会发现,孔融心中谦让友爱的理念和让梨的行为的源头活水,来自于孔门世代传承的优良家风,而这优良家风的载体,无疑就是父母祖辈渗透着优良家风的言传身教。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家人之间的举案齐眉、孝老爱亲、知书达理、谦让知礼等等美好的言行,从小就成为孔融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4岁孔融做出让梨的举动,一点也不奇怪,而是其父母家人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美德懿范化育的结果。

由此可见,对于个体的人来说,除姓氏、血缘外,一个家族的家风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家风是一种直抵人心的强大精神力量,它通过老辈人的言传身教,浸透到下一代人的习惯与本能中,成为一个家族绵延不断的精神印记。

三是放大精神激励,内化于心,知行合一。

在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父母及时肯定孔融让梨的行为,并循循善诱,引导孔融得出“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的理性认识。父母对孔融行为的肯定与赞赏,让孔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愉悦。同时,父母还把这件事在家族内部及时传扬,得到家族成员的一致赞赏,“由是宗族奇之。”

在这里,让梨的行为,从父母家人的肯定扩大到整个家族的一致赞扬,这种放大了的精神激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力量,把美好的德行内化于家族成员心中,固化为他们知行合一的家族文化基因。

可以说,家风既是家庭成员之间心灵和思想沟通的精神纽带,也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独特文化基因。好的家风像春雨润物,春风化雨般的传承着祖先的美德懿范,更传递着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诫勉,是一个家族英才辈出、兴旺昌盛的精神法宝。

2 优良家风哺育一代名士大儒

好家风是最美的人间清风。沐浴着孔门家风长大的孔融,才华横溢、懿范垂世,终成东汉末年继蔡邕之后的一代大儒。其诗歌“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为建安七子之首,魏文帝曹丕认为其才华可与西汉辞赋大家扬雄和《汉书》作者班固比肩。

除了横溢的才华,孔融及其兄弟更是以美德为天下人敬仰。

据记载,孔融十六岁那年,兄长孔褒的好友张俭得罪了朝中掌权的宦官被缉拿,张俭就逃到孔褒家中躲藏。正巧孔褒不在,孔融就将张俭留在自己家。后来事情泄漏,孔褒、孔融被牵连入狱。官府不知他们二人究竟是谁获罪。于是兄弟二人争着把罪责往自己身上揽。官吏又问其母,母亲说罪责在自己。母子三人争着赴死,郡县官吏无法决断只能请示朝廷,最终朝廷下诏定了孔褒的罪。

孟子云:“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孔融母子三人争死的行为,是对舍生取义的儒家思想的生动诠释。

孔融初为北海相,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许昌,召孔融任少府。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忠于汉室的孔融无法容忍曹操的行为,与曹操多次抵牾,加之被人构陷,最终被曹操所杀,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践行了一代大儒“威武不能屈”操守。宋代诗人陈普作《咏史上·孔融》,盛赞其“一身撑拄汉乾坤”的精神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