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战国史料虽然匮乏,可是像张仪、苏秦等纵横家的事迹,还是颇有流传的。说到当时的纵横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张、苏二人之外,还有一个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在当时的知名度不亚于前二者,他就是公孙衍。

此人出生于魏国的阴晋,从国籍归属来看,当属魏国人。可是早年的他,却在为秦国效力,被当做商鞅接班人培养,甚至还担任了“大良造”一职。这个职位,是当时秦国官场的最高职位,等同于他国的相位。能够在秦国身居如此高位,就足以看出公孙衍的过人之处,也可以看出他对秦国的功劳之大。

为秦效力时期的公孙衍,其政见更偏向于连横,这不奇怪,他既然是秦国的大良造,必然也会站在秦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连横,则是对秦国最有利的政策。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又一个魏国人来到了秦国,他的名字叫张仪。

此人与公孙衍一样,都是当世闻名的纵横家,而且口才更在公孙衍之上。他一来到秦国,就立刻抓住了公孙衍“重私利”的缺点,在秦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并成功地让秦王不再信任对方而改为信任他。

失去秦王信任之后,公孙衍就知道自己在秦国混不下去了,于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也就是他的出生之国魏国。由于公孙衍当过秦国的大良造,名气已经很大,来到魏国后,很快就被拜为魏相。

当上魏相的他,政见自然也就有了转变,成为了“合纵”的积极倡导者。与之相对的,则是秦国的张仪,他是“连横”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以及主要实施者。这样一来,公孙衍与张仪,就成了公开场面的政敌,二人争峰相对,一为秦,一为魏以及其余诸国。

公孙衍的转变,以今人眼光来看,确实有些值得指摘的地方。比如秦国曾是他的东家,就算后来不再为这个东家效力了,也不至于铁着心去反对原东家嘛。再比如,一个原本偏向连横政策的人,怎么突然就转而支持合纵了呢?这几乎相当于一个极右突然转变立场,变成极左,

如果今天哪个政治家有这样的表现,相信没有人会觉得他是可靠的。

然而公孙衍却不一样,他得到了魏王的信任,对方甚至还让他来当国相。这实际上与纵横家特殊的立场有关,对于这些人来说,采取哪种政见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哪个国家能够为他提供舞台,好让他发挥才能。

这就是为什么,秦王赏识他的时候,他就可以一心一意地为秦国效力,等到秦王排斥他,他又可以转投魏国,并一心一意地为魏国效力,甚至站在魏国的立场上来反对自己的原东家秦国。无论是之前效力于秦也好,还是后来为魏国做事,这里面,只有利益考量以及公孙衍对成功和名望的追求,而不存在对秦国或者魏国的感情。

否则的话,如果公孙衍是一个对国家有感情的人,早年就不会去为秦国效力了,毕竟魏国才是他的出生之国,更何况,秦魏还是敌对的。所以从一开始,公孙衍就是不对任何国家报有感情的人,这样的人,当然就可以很自然地完成从效秦到反秦甚至抗秦的转变了。

这种解释,也可以同样用于张仪身上,他也是魏国人,甚至还是魏国贵族的后裔。可是他就毫无顾忌地为秦国效力,在他的眼里,魏国就是敌国,而不是母国。只顾利益而不顾国家情感,就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们的普遍态度,他们要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哪个国家能为他提供,他就可以全心全意地为哪国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