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公孙衍为什么反秦?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更是著名的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都在用实践践行自己的理论,实现自己的政治报复,所以,在他做秦朝的大良造时,自然是为秦国所服务,之后,到别的国家任了职,肯定就要为别的国家所服务,而秦国恰恰是他实现战略的目标。

一、公孙衍在公元前333年位秦国的大良造,官职还是比较高的,他就进行了自己战略上的改造。比较著名的就是公孙衍指挥了与魏国的战争,取得了胜利,成功夺回了河西这个战略要地,魏国被迫求和。

关键是公孙衍这个人爱财,魏国人用金钱贿赂他,他就向秦惠王建议放弃继续攻打魏国,转而去进攻西面的少数民。这件事本来也没啥,关键是公孙衍一生的对手张仪此时也在秦国,向秦王举报了公孙衍的不良行为,导致公孙衍在秦国混不下去了,这才转投魏国。

二、公孙衍到魏国,受到魏王的重用,为了挽救当时魏国不利的局面,公孙衍就向魏王提出了合纵的战略,就是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秦国。而此时在秦国的是张仪,他就提出了连横,以此来破解公孙衍的合纵,并在第一次的交锋中取得了胜利。

第一次失败后,公孙衍并没有放弃,他看牢笼齐、楚不行,就转而向韩、赵、中山、燕寻求联合,也就是著名的“五国相王”的历史事件,结果秦国从中破坏,又因为齐楚的搅局,导致失败。

三、棋逢对手,只能选择一生为敌。

不难看出,公孙衍在与张仪的交锋中败下阵来。是张仪把公孙衍从秦国赶了出来,也就决定了这两个人必然站在不同的立场之下。前几次交锋,也都是张仪取得了胜利,那公孙衍怎么可能咽得下这口气?

所以如果张仪代表的是秦国的利益,那公孙衍必然是反秦的斗士。这也就有了公元前319年,公孙衍再次联合五个国家伐秦,结果由于每个国家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又导致了这次合纵的失败。

公孙衍在魏国待不下去了,到了韩国任了相,公元前314年,秦国攻打韩国,韩国无力抵抗,就这样与张仪的第四次较量也失败了。

纵观公孙衍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是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之所以与秦国为敌,我觉得一是因为他是合纵的支持者,而秦国是强国,为实现其抱负,必然以对抗秦国为目标;二是因为他和张仪是政敌,是不同战略的践行者,必然会站在不同的国家利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