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大良造取名自“主上造之士”,是商鞅变法期间所推行的二十级军功爵制中的第十六级;在大良造之上就只有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这四等了,而这四等,只授予秦国王族成员,而且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基本等同于荣誉头衔;所以大良造的实际权力反而是最大的,掌握军政大权。

这一官职在秦国历史上只有三人被授予“大良造”一职,分别是商鞅变法的商鞅、犀首公孙衍、以及大家熟知的战神白起,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良造”是秦国的旗帜和象征!这三人中商鞅和白起自不用多说一生忠于秦国,为秦国六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犀首公孙衍可以说是秦国、秦惠文王成就他,而其后半生终其一生反秦抗秦,让人大跌眼镜!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秦国的大良造公孙衍出秦、反秦、抗秦呢?

扬名河西之战:秦国第二位大良造

商鞅死后秦国大良造的位置暂时空缺,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可以胜任, 秦惠文王把目光投向人才济济魏国。恰巧当时因魏国东进中原,穷兵黩武,损耗国力,在与齐国争霸中落败,人才们四散飘零,有不少人才便西出秦国,其中便有这位公孙衍。秦惠文王慧眼识英雄,很快就将公孙衍提拔为大良造,替代商鞅成为秦国第一重臣。

公孙衍上任不久,便率领秦军进攻魏国,欲将国力渐衰、最为熟悉的母国魏国作为自己建立功勋的垫脚石。公元前333年,公孙衍带领秦军与魏国在河西交战,大败魏军,迫使魏军割让阴晋。而后,再次领兵对魏军发起河西之战,俘虏魏军将领龙贾,斩首8万,迫使魏国撤出河西之地。一时间公孙衍在诸侯列国中声名大噪,在秦国朝野也被奉极其重要人物,扛起了大秦统一六国的大旗!

损毁于河西之战:收受魏国贿赂离秦

公孙衍人生之第一战,就赢得如此殊荣,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秦国、秦惠文王成就,作为异国之人,以客卿身份成为秦国重臣“大良造”,于情于理公孙衍都应该绝对忠诚秦国。未曾想这时候的公孙衍应心生漂浮之意,犯了其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错误,这个错误将决定其后半生的归宿!

河西之战

魏惠王割让河西之后,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于是公孙衍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暂时和好之机,进攻别的国家。就在这时,张仪来到了秦国。他告诉秦惠王,魏国四面受敌,正是伐魏的良机。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立即起用张仪为客卿。公孙衍遭到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回到魏国做了将军。

首倡合纵:五国相王

公孙衍进入魏国,被任命为将军,这时公孙衍提倡合纵政策,并得到了魏相惠施的支持,再加上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政策,令东方各国生畏,纷纷支持公孙衍的"合纵"。山东各国,只靠本国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国进攻的,于是有公孙衍发动的"五国相王"之举,"五国相王"可称为公孙衍的一次"合纵"运动,公孙衍开始拉拢韩、赵、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事件,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目的当然是联合各国,与秦国对抗。此做法遭到了齐、楚国等国的反对,秦国更是极力破坏,在各大国的反对下,"五国相王"以失败而告终。

出任魏相:五国伐秦惨败

公孙衍登上魏国相位,标志着东方各国的合纵联盟再次形成。公孙衍说服诸侯,组织起魏、赵、韩、燕、楚五个国家的兵马,联合出兵攻打秦国。但由于各国利害不同,各国君主各有打算,实际出兵的只有韩、赵、魏三国。

五国伐秦

联军气势汹汹攻到函谷关,遭到秦国出兵反击,结果竟不堪一击,一战而溃。魏国遭受损失较大,转而向秦国请求讲和,于是五国纷纷退兵。秦国乘胜追击,攻打没有求和的赵国。齐国也落井下石,趁机进攻赵国。赵国连遭惨败,大将几乎丧尽,损兵8万多人。

自此"五国伐秦"宣告失败。

再任韩相,六国伐秦再败、无力回天

公孙衍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魏国大臣田需乘机指责、中伤公孙衍。魏襄王不再信任公孙衍,魏国大权接着由田需所掌握。公孙衍在魏国呆不下去了,打算到韩国去。

公孙衍对中伤自己的田需十分不满,于是就向魏襄王建议请齐国公子田文接替自己当宰相。魏襄王同意后,公孙衍到齐国请来了田文,自己则去韩国当了宰相。

这样,公孙衍为韩国宰相,田文为魏国宰相,而且取得齐国宰相田婴的支持,合纵的形势又好转了。在公孙衍的精心策划下,新一轮的合纵运动展开。推楚怀王为纵长合东方六国攻秦,这次参加的国家有魏、赵、韩、燕、齐、楚。同时,公孙衍为了牵制秦国的兵力,还联合少数民族义渠同秦对抗,在秦军与三晋军队交战时,义渠军发兵向秦进攻。

两军相持一年多,六国各怀鬼胎、两面三刀、离心离德失败在所难免,秦派庶长樗里疾大败联军的韩、赵、魏三国军队,斩杀八万人,六国伐秦再败!

公孙衍再次回到了魏国。但是魏国朝廷勾心斗角,公孙衍没有能重新登上历史舞台。据《韩非子》记载,他与大臣张寿有积怨,田需对他也怀恨在心,于是田需派人杀掉张寿嫁祸于他。魏王误以为是他杀的,最终被冤杀。

战国时期的公孙衍为什么反秦?

一、公孙衍是纵横家的鼻祖,他跟张仪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有野心的投机分子,都想要在这个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主张,功成名就实现自己的抱负。公孙衍秦国已待不下去了,那就只有离秦反秦了;

二、公孙衍被迫离开秦国,那种被抛弃的愤懑,很快转化为对秦国的仇视,也就促成他成了坚定的反秦斗士;

三、张仪效力秦国后,主张“连横”,而公孙衍为破张仪的“连横”之策,主张“合纵”,后来的合纵伐秦,公孙衍一方面为了母国,另一方面也为了和张仪一决高下!

所以,不得不离开秦国的公孙衍自然而然的成了反秦抗秦斗士。他与首创合纵攻秦,搞五国相王,组织五国、六国攻秦伐秦,联合义渠攻秦国后方,然而终归无法抵抗时势的潮流,虽然合纵失败,但这不是公孙衍个人的失败,而是时势的无奈,后世因为敬佩他的大才,尊他为“犀首”,大致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的稀世大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