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率土大将军”黄巢吃人是真的吗?

唐末的一个秋天,一个儒生落落寡欢地走在唐都长安的大街上,皇榜刚刚发下,他又一次落榜了。屡次科举不第,他不再有“不才明主弃"的遗憾,而是产生的极端复仇心理,发出的杀气腾腾的誓言:"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已经下定决心,要借机推翻大唐,自己君临天下。他就是黄巢。

机会终于来了,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领导发起农民起义。黄巢立刻响应,成为发起人之一,并在王仙芝战死后,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这个书生,与贫苦的农民不同,不是因为吃不上饭造反,他祖上三代以贩私盐为业,家境殷实,吃得饱穿得暖。他之所以成为暴民,只是因为他想造反!而且,私盐贩子的行为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私盐有极大的利润,但要冒极大的风险,受到极强的镇压,是一个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以生命为赌注的危险行当。残忍,狠毒,冒险,嗜杀早已成为职业习惯。

起义之初,黄巢可谓爱民如子,甚至获得“率土大将军”的美称,一直到他攻陷长安。公元880年12月,黄巢未受到任何抵抗,顺利进入长安城,唐朝文武官员数十人至灞上迎接起义大军。黄巢乘坐黄金肩舆,威风凛凛地招摇过市,“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对唐末酷政已忍无可忍的长安市民夹道欢迎黄巢和他的起义军,黄巢也被感动得涕泪纵横。黄巢的副将尚让告谕市民说:“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义军将士在街道上每遇到贫民,“往往施与之”。以至民间甚至编出“正月十五挂红灯”,“端午时节插艾草”的故事来褒颂黄巢和他的起义军。

转变,也正是从此开始,并且以我们都可以意料到的方式——变质。从公元880年12月13日,黄巢在含元殿登基,建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封功臣。他不继续派兵马追赶逃亡的唐僖宗,而是忙于登基,忙于封官,忙于找女人充实三宫六院。但是,那些失去了土地和家园,跟着黄巢厮杀过来的地道农民,却总不见黄巢赏赐下来的金银财宝。于是他们便迫不及待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居数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尤憎官吏,得者皆杀之。"农民军憎恨官吏,对唐宗室、公卿士族实行严厉的镇压政策,“杀唐宗室在长安者无遗。”唐宰相及左仆射、右仆射、太子少师等藏匿民间,被义军搜出后“皆杀之”,连投降黄巢的左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因匿公卿于夹壁墙中,事发后亦被杀。黄巢这时露出了他“我花开后百花杀”血腥的峥嵘面目。他的起义军,像强盗一样在长安街头杀人越货,抢男霸女。有人题诗讥讽黄巢昏庸残暴,黄巢立刻组织人去查作者,但是没有查出来,于是黄巢索性把长安城中三千多无辜的儒生全部砍了头。人们的家财被抢掠一空,妻子女儿被士兵任意凌辱,“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景。

随着唐军的反攻,长安被唐军占领,但没几天又被黄巢夺了回来。对于长安的失而复得,黄巢大光其火,将第一次丢失长安的罪责归于普通的长安平民。这个曾经被长安市民夹道欢迎大将军,举起屠刀,血洗长安,将城中八万余名男丁杀戮殆尽。

公元883年四月,当黄巢再次被赶出长安,率部出蓝田入商洛山。五月,黄巢派左军中尉孟楷为先锋进攻蔡州(湖北枣阳),然后移师转攻陈州(今河南淮阳)。陈州刺史赵犨是唐朝的著名将领,孟楷刚入陈州境内,赵犨趁其不备,果断出击,齐军大败,孟楷被俘。赵犨为表示与黄巢绝不妥协的决心,命人将孟楷斩首。孟楷素为黄巢宠信。黄巢异常悲愤,立即将陈州团团围住,并“掘堑五重,百道攻之”,大有不拿下陈州决不罢休之势。这一围,就是三百多天。这时,唐军却不断进攻,开始了对黄巢的围剿。

黄巢遇到的最大问题不是唐军的进攻,而是没有粮食。而他手上有着一支几十万的大军,这支军队人吃马嚼,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粮食。可是这里没有粮食,那么,他们吃什么呢?黄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吃人。

“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见《旧唐书》)

“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见《新唐书》)

“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卞、曹、濮、徐、衮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见《资治通鉴》)

原来的正史对于黄巢的评价全是负面的,有人说,那是封建统治者站在反动立场上,对于农民革命运动及其领袖人物的诬蔑。本文无意探讨此类问题,只是写出史书上的记载,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