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在古代中国的历朝历代中,唐代是最为开放繁荣的国家。在唐高祖到唐玄宗统治期间内,几乎每个在位者都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从贞观之治到政启开元再到开元盛世,唐朝几位皇帝在短短的百年内建立了中国古代最文明开化,最开放包容的繁荣朝代。但是,在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体制腐朽与政治黑暗并存,对外十分开放包容的大唐也失去了以往的威严,边疆问题日益严重,民族矛盾也更加突出,国家财政更是入不敷出,国力日渐衰微,直到“军事学家”兼“经济学家”唐宪宗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才有所缓和。

“战时经济学家”唐宪宗:一个小小郡王登上权力巅峰

唐宪宗名叫李纯,他是唐朝第十一位皇帝,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元和十五年(820年),驾崩于大明宫中和殿,享年四十三岁。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年封为皇太子,同年即位于宣政殿,四世同堂,作为长曾孙,长孙,长子的他本应该备受宠爱,但他却不知为何受到了些许冷落,但后来从一个普普通通甚至受到冷落的郡王到登上最高权力的最高峰,他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在这四个月里最高权力的所有者正是他的父亲唐顺宗,这也意味着中风的唐顺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短的皇帝。

唐朝中前期遗留的最大问题就是藩镇割据和国家财力日渐衰微,史书记载在唐宪宗在位这十五年里,藩镇割据问题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缓和。

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李翱说:“伏以陛下即位十五年矣,乃元年平夏州,二年平蜀斩辟,三年平江东,斩张茂昭,遂得易定,五年擒史宪诚,得泽、潞、邢、七年田宏正以魏博六州来受常贡,十二年平淮西,斩元济,十三年王承宗献德、棣入税租,沧景除吏部,十四年平淄青,斩师道,得十二州。”

从中不难看出,宪宗皇帝平定战乱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也从侧面反映了他是一个励精图治、发奋有为的皇帝,但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突出的成就,在国家财政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他不仅缓和了藩镇割据问题,还收拾了他的爷爷唐德宗在国家人事、军事、财政上造成的烂摊子,最重要的是他从战争中的取财之道,让国家财力有所恢复,使得中央政府重振威望雄风,国家达到“元和中兴”的盛况。

爷爷唐德宗留下的“积贫积弱”烂摊子

唐德宗名叫李适,是唐代的第九位皇帝,他也是唐宪宗的祖父,唐宪宗从少年到青年几乎都是在唐德宗身边长大的。因此,在德宗执政时前期的强明自任以及藩镇割据和国家财政问题,都对后来唐宪宗执政时的藩镇战争和战争敛财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唐德宗的烂摊子其一——军事权力问题

唐德宗在位前期间以强明自任,坚持相信文武百官的能力,亲近朝廷官员严禁宦官干政,使得兴元前唐朝社会氛围期颇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是到了执政后期,在政治上,他开始重用宦官猜忌大臣。在朝堂官员的任用上,他频繁的更换宰相大臣,先后更换了十五次,对于拥有权力的高级官员显示了极大的不信任,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也使得大臣们感到自己不受重用而对朝廷和地方各类事宜的处理显得消极怠慢。“泾师之变”官员软弱,被宦官抵死保护之后,这使得唐德宗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渐渐的他开始重用内侍宦官为左右禁军将领以此显示对宦官的看重和宠爱。

不仅如此,他还使任用宦官为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成为体制而合法合理的固定下来,为担任监军使节的宦官置办专门的印章,这一措施不仅提高了宦官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但是至此之后宦官专权成为了唐朝中晚期政治最腐败的体现,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唐德宗重用宦官,给予宦官莫大权力带来的影响,到了唐德宗执政后期,藩镇割据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宦官监军更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也为后来唐宪宗扭转藩镇割据的局面,恢复国家财力造成了莫大的困难。唐宪宗执政之后的第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能用忠谋,不惑群议”,在此之后,唐宪宗先后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忠厚有才的官员以及极力主张削弱藩镇势力、反对宦官干扰军政的宰相。贞元元年也就是唐宪宗登基的第一年就开始力行削弱宦官权力,发动削平藩镇战争。

2、德宗的烂摊子其二——敛财造成的阶级问题

在国家财政上,“奉天之难”之后,他发现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开始大肆聚敛财物以求充实国库,增强国家财力。先是差遣以宦官为首的禁军,在领土范围之内大肆征收房屋建筑税和茶叶等杂税。除了征收繁重的税务,他还要求地方每日,每月,每年向他进贡一定数量的财物,称之为“日进”“月进”“年进”,有时更是向府衙公然强制敛财,还称之为“宣索”。

除此之外,还有“宫市”,这是一种以超低价强制买取百姓高价商品的行为,明面上是一种商品交易行为,实则是强取豪夺,这些措施使得百姓生活疾苦,平民怨声载道,除了朝廷上的人事纠纷、宦官权力过大、藩镇割据等问题之外又产生了新的阶级矛盾。尽管如此,唐宪宗却从税务政策中看到了国家财富积累的可能性,如果衡量好收税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财经困难和阶级矛盾,并且可为藩镇战争的胜利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援。唐德宗大肆敛财的行为虽然激化了阶级矛盾,但是却对唐宪宗的理财取财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宪宗成为战时“经济学家”提供了许多赚钱思路。

削藩战争取财,两场大战打出元和中兴

1、两场削藩战争之初的蓄财之道

在唐宪宗即位之初,国家并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前唐德宗在财政上的大肆敛财,为唐宪宗实现国家中兴的理想提供了物力和借鉴,同时也为宪宗的削藩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削藩战争开始之前,他便开始了积累财富。他说:“今两河数十州,皆国家政令所不及,河湟数千里,沦于吐蕃,朕日夜思雪祖宗之耻,而财力不赡,故不得不蓄聚尔。”由此可见唐宪宗敛财的初衷是为削藩做准备。

战争未开始之前,他先设置了內库,并且派人到江淮地区巡访百姓,了解该地域的赋税收入,同时了解民间疾苦,以求安人利国,接着他罢免宦官,接受了百姓推荐的官员任命为盐铁转运使。在古代盐和铁在一直是重要战略资源,盐能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对铁的控制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在铁制用具出现初期,铁也是国家重要营收领域。

而对于处在内陆地区的游牧民族来说,他们所处的草原荒漠只有少量的盐铁可供支配,因此对于盐铁的需求量是随着游牧民族人口增加而递增的,而他们又无法自给自足,所以就依赖中原地区的补给。而唐宪宗任命百姓推荐的盐铁转运使,不仅可以把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盐铁交易所带来的大额利润牢牢掌握在手中,还能够安抚百姓,牵制藩镇游牧民族。

除此之外,他还着重于钱财的开源。由于贞元年间人口减少许多,而削藩战争在即,士兵日益增加,国家财政和所收赋税无法承担如此重的财政压力,因此他又开始兴修水利,鼓励农桑,开渠四十一里,开垦良田沃土四千多公顷。百姓富足确保了国家赋税收入和人民的生活来源,巧妙的解决了赋税不够养军和阶级矛盾激化的难题。

其次他还广收藩镇的朝贡,充实国库,以备削藩战争的不时之需,在此之前唐代君主的朝贡大多厚往薄来,送的比收的多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大国风范,但是唐宪宗却通过朝贡来实现充实国家财力的想法。战争之初,唐宪宗采取的这三个主要措施就是国家财政得到了恢复,甚至赚的钱比前朝更多。

2、两场削藩战争中的取财之道

唐宪宗发动的两场削藩战争分别是讨平三镇和征讨成德与魏博,两次战役的取财之道大致相同。战争的红利不能直接用金钱来置换,但是它的最终表现却是金钱、土地与资源。战争最直观的表现是军事实力的较量,但是内里却是国力体现,举国财富的碰撞,手指缝里落下的一星半点,对一个普通人来说也是叹为观止。

首先在讨平三镇战争之中,他先想到联合南诏,提高南诏地位,减免税收,使军队驻扎此处,顺势减少军队支出。又通过联姻掌控国家财富的中心地区——江南,而江南地区土地资源与金钱三者皆占,江南在古代是十分富饶的地区,江南鱼米之乡,地势以平原为主,水土富饶,农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而古代的社会财富,大都通过农业和商品手工业来获取的。除此之外,他还邀请有名的“经济学家”进入在宰相府,协助宰相管理国家财政。通过一系列的战前财政策和和战时的取材之道,唐宪宗不仅解决了藩镇割据国家财力衰微的问题,还使得国家出现了“元和中兴”的盛况。

怎么评价唐宪宗在位做的这些事?

唐宪宗颇具军事和经济才能,他是唐德宗的孙子,自幼在唐德宗的身边长大,因此他深受德宗影响。唐德宗在位期间多次改革,先是重用宦官,宦官权力过大,造成国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宦官与藩镇勾结又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此外他还大肆敛财,没有衡量好财富政策与人民的可接受程度,使得阶级矛盾激化。而唐宪宗即位之后,先是解决了阶级矛盾激化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除此之外,他还兴建水利,鼓励农桑,使得国家和人民都富裕起来,战争中又通过各种办法减少军队开支,拿下江南富饶地区,他通过战争前后的取财,使得国家达到“元和中兴”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