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唐朝作为我国历史上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时期,出现了我国许多著名的盛世,比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带领着中国在世界上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和优势,而唐朝之所以能够发展到如此繁盛的状况,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历代统治者的良好治理。唐宪宗作为唐朝历史上一个较为著名的统治者,虽然他在位期间,唐朝已经处于逐渐衰落的中后期,但是唐宪宗凭借自己的治国能力,还是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位期间,为了维护唐朝的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整治内部政治,同时采取了削藩措施来稳定唐朝的外部安全,因此唐宪宗在位时期的功绩是值得我们认真评价和分析的。

励精图治、挽救国难的唐宪宗

唐宪宗统治时期,唐朝已经发展到了中后期,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已经出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正如董诰在《全唐文》所说,唐宪宗面对的唐朝是“荡六十年之妖气”,唐宪宗在面对这种状况之下,依旧励精图治,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唐朝这种内忧外患的状况。唐宪宗在位期间,所面临的最大一方面问题就是藩镇实力割据的状况,这对于唐朝的稳定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唐宪宗着重采取了措施来镇压藩镇割据的状况,这也成为唐宪宗诸多功绩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一) 采取措施重新整顿朝廷的政治

唐朝中后期之所以逐渐衰落下去,很大一方面都是因为朝廷内部政治的腐败无能,唐宪宗深深的认识到朝廷官员之中的问题,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宪宗曾经说过:“以太宗、玄宗之明,犹借辅佐以成其理,况朕不及先圣万倍者乎!”,正是因为对于自己和朝廷官员的正确认知,因此在唐宪宗登上皇位的时候,就对于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行了重新的改革。

宰相作为辅佐统治者的首要力量,位于官员之首,因此宰相的人选也就更加的重要。唐宪宗在登上皇位之后,就十分的重视选拔宰相,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唐宪宗曾经先后任用过杜黄裳、李吉甫、裴垍、李绛、武元衡等等作为宰相。经过历史的实践证明,唐宪宗选择的宰相确实都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这些人不仅能够体察民情,积极地向唐宪宗进行进谏,并且对于统治者的不足之处也能够勇敢的指出。

唐宪宗任用的诸多宰相中,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绛。李绛在刚被任命为宰相的时候,就像唐宪宗进行了劝谏,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李绛对于唐宪宗说:“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犬戎腥膻,近接泾、陇,烽火屡惊。加之水旱时作,仓廪空虚,此正陛下宵衣旰食之时,岂得谓之太平,遽为乐哉。”唐宪宗在听完李绛的劝谏之后,不但没有生气,还十分开心的称赞了李绛。李绛在后来的任职过程中,也一直尽心尽力的辅佐唐宪宗,对于向唐宪宗进谗言的,李绛也都及时的劝谏唐宪宗,正因为李绛的劝谏,才避免了唐宪宗的出现许多的过失。

同时唐宪宗也是一个十分善于纳谏的统治者,欧阳修和宋祁等人在《新唐书》中,对于唐宪宗的评价也是“能勇忠谋, 不惑群议”。对于宰相所向他建议和劝谏的内容,只要他认为是对的,都会积极的去执行,如果是官员对于唐宪宗自身所提出的建议,唐宪宗也都会主动的去改正。也因此唐宪宗才能够充分利用起这些优秀人才,在这些优秀的人才辅佐之下,唐宪宗才能够正好的对于国家进行治理。

(二) 积极改革社会制度的弊病

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国家的政治已经较为混乱,百姓的生活也就更加艰难困苦,唐宪宗深刻地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状况混乱给国家的发展和百姓所带来的危害,因此在唐宪宗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之后,就开始着手整顿社会制度所存在的弊病。

在唐宪宗刚刚登上皇位的时候,地方的官员之间盛行一种“进奉”的制度,地方上的官员为了能够让自己仕途更加顺利,官职能够升迁,就会趁着自己能够进京的时候,想方设法给统治者送礼,这种风气也一直成为当时的一种流行方式。后来唐宪宗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朝廷选拔的人才,因此唐宪宗亲自下令:“自今长官诣阙,无得进奉。”

当时地方和京城官员之间传递命令的方式是安排宦官去到各个地方宣布统治者的命令,因此当时担任枢密使的刘光琦就向唐宪宗提议让宦官到地方进行传递朝廷的命令,企图从地方官员手中获取一定的利益。但是裴垍和李绛却认为派宦官进行传递命令的方式,会对于地方产生一定的骚扰,对于地方来说可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主张不需要派遣宦官传递,直接通过驿站进行传递就可以。裴垍和李绛的建议自然触及到了刘光琦的利益,所以他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需要按照惯例进行传递。唐宪宗十分清楚的知道刘光琦想要从中谋取私利的想法,因此对刘光琦说:“例是则从之,苟为非是,奈何不改。”唐宪宗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避免地方官员为了升迁而急功近利,保证国家官员的人才素质和质量,同时还能够减少宦官等人员的贪污腐败,提高国家官员队伍的廉洁性。

除了减少地方官员的经济压力之外,唐宪宗还十分注重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作为一个国家统治的基础,民生状况自然也就成为唐宪宗进行改革治理的重点领域。由于唐朝中后期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干旱或者是涝灾,所以唐宪宗统治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十分缓慢,再加上内忧和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国家的战争频繁发生,由此也给农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百姓的生活十分艰难。

在唐宪宗统治期间,南方曾经发生过一次较大的旱灾,唐宪宗知道之后,就立即派了相应的官员作为朝廷的慰问使节,到南方旱灾严重的地方进行巡视和赈灾。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在这些慰问使节出发之前,唐宪宗还亲自对他们说:“朕宫中用帛一匹,皆籍其数,为拯救百姓,则不计费,卿辈宜识此意。”

唐宪宗通过这两项改革地方上的措施,基本上将全国的稳定下来,百姓们十分感激唐宪宗的帮助,对于唐宪宗的统治和颁布的各项政治措施也都予以支持,唐宪宗不仅能够获得民心,而且还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也为后来镇压藩镇割据奠定了十分有利的社会基础。

(三) 采取多方面措施进行削藩

唐宪宗在进行削藩的过程中,采取了许多方面的措施,首当其冲的就是采取军事方面的斗争。在唐宪宗刚即位的第一年,负责南部的节度使韦皋死去,当时担任副节度使的刘辟向宋宪宗进行请求让他接替韦皋担任节度使。当时担任宰相的杜黄裳就向唐宪宗提议,趁着这个机会进行削藩,唐宪宗同意之后,就选派了藩镇势力中的刘辟进入朝廷中任职,但是刘辟却并没有入朝为官,反而是发动了叛乱。后来唐宪宗又采取武力镇压的方式,并且指派军队讨伐蜀地。由于唐宪宗一项对于军队的管理十分严明,因此在征伐藩镇中,屡屡获胜,最终将刘辟给生擒住了,唐宪宗这就从军事方面对于藩镇进行较为有力的镇压。

除了军事方面的武力镇压藩镇之外,唐宪宗还采取政治方面的措施来镇压藩镇。在唐宪宗统治七年的时候,当时担任魏博节度使的田季安去世之后,田季安德儿子田怀谏担任了节度副史,统领当时德所有军中事务。但是后来田怀谏手下德一部部将田兴,却举兵进行了谋反,将田怀谏进行了活捉。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田兴活捉田怀谏之后,变向唐宪宗表示:“守朝廷法令,申版籍,请官。”

田兴的这一做法让当时朝廷中的许多大臣都难以相信,认为这是田兴的一个计谋,不能相信,必须要认真派人检查之后再确定。但是当时担任宰相的李绛却认为,应该接受田兴的投降,通过政治招抚的方式来镇压藩镇。唐宪宗接受了李绛的建议,下令封赏田兴,让田兴担任了魏博节度使,同时还上次来田兴所带来的军队士兵,对于田兴所在的地区百姓,也进行了各种优惠政策。唐宪宗通过这种政治上的招抚方式,很好的田兴以及当地的百姓拉拢过来,田兴也因为一直感念于唐宪宗给予他的恩赐,对于唐朝的朝廷一直尽心尽力,最终也成为唐朝所重视的重要力量。

在经过长期的削藩过程中,唐朝军事力量逐渐衰落,士兵们逐渐乏于频繁的作战,并且在唐宪宗元和四年的时候,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作战中,唐朝军队以失败而告终。这次的失败让唐宪宗意识到,单靠武力镇压并不能够完成削藩的大爷,因此开始采取了恩威并济的方式,对藩镇势力进行镇压,通过这样的方式,唐宪宗的削藩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了。

我们要怎么评价唐宪宗呢?

唐朝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与李世民、武则天这些统治者相比较来说,唐宪宗李纯所作出的功绩可能并不是那么地显赫,但是他作为在唐朝走向没落状况下,为数不多的励精图治,试图力挽狂澜的君主,确实是十分不容易的。刘昫在《旧唐书》中评价唐宪宗“元和之政,闻于颂声”,也正因为如此,唐宪宗为唐朝历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能被忽视的,他采取的治理国家的措施,所任用选拔的诸多贤明的宰相,以及他为削藩所作出的各种努力,都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所有努力也都值得被后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