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表梳理历史朝代顺序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在《西游记》中,玄奘出长安可是个无比盛大的场面。比如说,唐太宗封他为“御弟”,给通关文牒,赐千里良驹、盘缠、随从,在文武百官和长安人民的簇拥下,玄奘风风光光出了长安。

但实际历史上的玄奘其实是个偷渡客。别的不说,他是护照也没有,签证也没办,趁着月黑风高,做贼一般溜出了长安城。

其实在长安的几年内,玄奘发现自己再也无法从名僧法常那里获取新的知识,开启新的智慧。他曾经就佛法经义的疑问列出了一百条问题,拿去请教法常,法常浏览了问题单子,说:“我看,天下没人能回答你这些问题吧?”

玄奘犹如被当头泼了一桶冷水,十分沮丧。法常于心不忍,又说:“这也不一定。如果是天竺高僧,应该能解决你的疑问。”

说者无心,可玄奘却把“天竺高僧”听进了心里。他立刻找到几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大家联名向政府提出游学天竺的申请。

唐政府是个负责任的政府,他们当即驳回了玄奘等人的出国申请。理由很简单,兵荒马乱的,你们偏要往西跑,遇上敌人、乱兵,几条小命不是白丢了?

如果留在长安,玄奘大约很快就能成为京城甚至国内佛教界的领头羊。但是,这绝不是玄奘为自己选择的生活。他知道,无论如何,自己必须到佛法的诞生地去寻求帮助和提高。

尽管悟空不在,玄奘还是受到了某种冥冥中的保护,一路上,总有人会帮助他。在顺着流经玉门关的河流走了十多里路后,玄奘已经出了国境。

不久,他来到了伊吾国。从这里向西北跨越天山,再绕行中亚草原,便可进入天竺境内了。

玄奘不打算在伊吾逗留过久,可是,他还是耽误了一些时日。因为当时正值高昌使者访问伊吾,言谈间得知有位大唐高僧正在伊吾歇脚。使者回去后,立刻向高昌王汇报了此事。

这个时候,高昌与唐的关系还很好,国王听说此事,便派出数十人马,到伊吾迎接玄奘。

玄奘坚辞不果,只好跟随使者来到高昌。一见高昌王,更麻烦了,麹文泰深深被大唐法师的风姿和见识所倾倒,哭着、喊着不让玄奘走。

麹文泰说:“法师你违法出境,如果不肯留下,那我就按照规定,把你送回大唐去。”

玄奘不动声色,说:“为了佛法,贫僧一定要到天竺去,虽死不易。”

利诱威逼都没什么效果,麹文泰也就不再勉强。不过,他仍然向玄奘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将来法师取得真经,从天竺回来的时候,请务必来我国停留三年,宣讲佛法。这一点,玄奘倒是答应了。

麹文泰给玄奘写了一封介绍信,请沿途的各国国王对高僧加以援助。他特别指出:此僧乃本人义弟。看来,《西游记》中唐御弟这个情节,是从高昌王那里移花接木来的。

再往西走,是一片绿洲,这便是龟兹国。在玄奘眼中,龟兹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一个西域小国,因为这是十六国的后秦时期的伟大法师鸠摩罗什的出生地。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天竺人,在即将继任相位时毅然出家,离开天竺来到龟兹,被聘为国师。著名的《金刚经》,就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

更加巧合的是,鸠摩罗什法师也号三藏。两个三藏都曾把佛经翻译的历史发展推向更新阶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线一般的人物。

话说玄奘在龟兹停留了大约六十多天,终于等到天山之雪融化,道路开通,他继续前进。走过了最为艰苦的跨越天山之路,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玄奘也终于抵达天竺。

在佛陀的故乡,玄奘终于触摸到了他连梦中都在追求的东西。当时,天竺与大唐关系还不错,而印度的僧侣们对这位不远万里前来求法的唐僧更是热情接待,毫无保留地将珍贵的佛典传授给他。

在天竺居住学习的十几年,也许是玄奘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吧。但是他知道,这里并不是自己的乐土,他还要回到大唐去。

早在北印度时,玄奘就听到了高昌国灭亡的消息。这固然让他叹息世事无常和虚妄,倒也提供了一些便利,因为没必要去高昌履行诺言,他便可以不经天山南路,直接走西域南道回国。

玄奘归国的消息传到了唐太宗耳朵里。当年,他是一个心存疑惑的年轻僧侣,如今,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大法师。

记得在玄奘离奇失踪后不久,长安寺院的长老们曾经向太宗汇报:由于申请赴天竺留学遭到拒绝,玄奘很可能已经偷渡出境了。太宗闻言道:“这个和尚挺大胆嘛。”但他脸上并没有发怒的表情,语气中似乎还有一丝隐约的赞赏。

长安的和尚们放了心,不久后,高昌王来长安朝见,自然也将玄奘的事情报告了太宗。十几年间,唐太宗也会零零星星听到一些玄奘在天竺的消息,了解到玄奘在修行上的精进。渐渐地,唐太宗开始盼着这位大胆的和尚回来。

玄奘在于田时,向皇上呈上一份请罪书,详细报告了冒犯国法的经过,并提出自己马上即将归国领罪。这封请罪书被商队的高昌人带回了长安。

虽然玄奘心里无所畏惧,但当长安使者飞奔而来,对他说皇上原谅他的一切罪责,并热切期盼他回国时,玄奘心里还是感到了喜悦。

因得知唐朝近期内将会向高句丽派出远征军,而太宗本人也将东赴洛阳,指挥军队。这个消息让玄奘吃了一惊,他立刻从沙洲启程,赶往长安,希望能在皇上动身前见上一面。

当然,玄奘急着见皇上,不是为了皇上能够接见他,表扬他什么的,而是为了向太宗申请建立译经场的经费和帮助。

数万里往返,十七年岁月,仅仅是伟大事业的前奏罢了。玄奘从天竺带回来六百五十七部经书,需要招募一批通晓经典和梵语的僧人进行翻译。不然,对于普通人来说,佛经何异于废纸?

然而,玄奘紧赶慢赶,回到长安时,已是贞观十九年(公元645)正月七日了。这时候,太宗已经前往洛阳。

玄奘在长安没待几天,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洛阳去了,抵达之日是正月二十三日。见到太宗的日子,是二月一日。洛阳仪鸾殿上,当世两个意志最坚定的人会面了。

针对玄奘西游之事聊了一番后,玄奘盘算着向皇上提出兴办译经场的事。没想到,皇上突然说:“大师德才兼备,沉毅坚忍,不如你还俗,来朝中辅佐我吧。”

玄奘说:“经邦济世必以儒,玄奘对儒学一窍不通,怎么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呢?还是让我以佛徒的身份,通过译经,解除众生心灵的魔障吧。”

唐太宗就没有继续勉强,他答应支持玄奘的译经工作,但也做了一些保留。因为,当玄奘提出到河南少林寺去译经时,太宗坚决不许,把他留在了长安的弘福寺。

接下来的十九年时间,玄奘从著名的旅行家变成了著名的翻译家。从他译经的过程和成果来看,他之前说自己不懂儒学,其实是个谎言。